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波昂歷史博物館舉辦「德國恐懼」主題展

Stefan Dege
2018年10月14日

真有國外樂於嘲諷的那種「德國恐懼」(German Angst)嗎?波昂歷史博物館——「歷史之家」——目前正舉辦展覽,題為「恐懼,一種德國情緒狀態?」,引發觀者思考這一問題。

Angst. Ausstellung im Bonner Haus der Geschichte
難民潮的「巨浪」會掀翻梅克爾總理的「德國小船」嗎?圖片來源: Stiftung Haus der Geschichte/Axel Thün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恐懼"--這個詞早已進入了英語詞庫--而且是作為一種對典型德國情緒的表達。今年8月,倫敦《泰晤士報》剛在一篇社論中對醜陋的肯尼茲(Chemnitz)仇外事件的原因發問。該文自己提供了答案:"德國恐懼"!誰若在谷歌搜索,就能找到維基百科提供的大量論述。然而,是否的確存在這一現象?人們在德國比在其它地方更恐懼?

策展人尤迪特‧克魯澤(Judith Kruse)圖片來源: DW/S. Dege

波昂的展覽會讓人得出這一結論,不過,展覽本身並不提供答案。策展人克魯澤就指出,在德國,人們更易激動;歷史之家基金會主席許特爾(Hans Walter Hütter)補充說,德國人尤其偏重安全,在此,恐懼乃為關鍵現象。然而,它是典型的德國情感?兩年前,這一展覽設想提出時,有關方面確認出存在有約30種集體恐懼。本展侷限於其中4種:移民、核戰、環境破壞、監控。

梅克爾:"我們能做到!"

美國時代周刊封面,1981年圖片來源: Stiftung Haus der Geschichte/Axel Thünker

本展收集了300多件展品,其中包括影片、海報、剪報、櫥窗、信件,以及其它大量時代見證物。比如,攝於1983年的一幅照片,上面盡是光頭人,身上滿綴條碼,意在警告發生"全方位蒐集"。當時,電腦正開始進入市場,政府計劃實施人口普查。 又比如,杜塞道夫狂欢節的一輛花車,作為模型的梅克爾總理正被難民潮席捲以去,而喇叭裡傳來梅克爾的承諾:"我們能做到!"。展覽顯示,1980年代,森林死亡、核戰岌岌可危等現象都曾使德國人心生恐懼;1990年代初,來自東德的難民潮同樣如此。

值得討論

森林死亡為展題圖片來源: DW/S. Dege

這麼說來,都是曾經有過的現象了,太多慮啦?--這可以是展覽的結果。然而,如果這麼看,那它就可能是對歷史上曾有的威脅感的一種忽略。的確,基金會主席許特爾指出,恐懼感是一種"波浪式現象",而媒體對這種現象的傳播和強化並非毫無責任。

不過,個人恐懼感究竟怎麼才成為一種集體感受的呢?誰因其受益?從經濟角度看,德國人的生活從未像現在這麼好過,可為什麼又會有這麼多人對移民感到恐懼,害怕過度外國化?為什麼大量選民背棄傳統政黨?有一點可以肯定,"歷史之家"的這一展覽雖未能給出答案,但提供了不少討論材料。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