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從曼妙輕柔的"致愛麗絲"到搖滾版交響樂--數十年來,貝多芬的名字也是流行音樂天空裡耀眼的星星。1970年,為慶祝貝多芬誕生200周年,西班牙樂隊領隊瓦爾多‧德‧洛斯‧裡奧斯(Waldo de los Rios)將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歡樂頌》改編為輕音樂歌曲,由搖滾明星米吉爾‧裡奧斯(Miguel Rios)演唱。該曲瞬間風靡全球,唱片銷量高達7百萬張,榮登德語國家流行音樂金榜榜首。
黑人歌手查克‧貝裡(Chuck Berry)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eystone 早在1956年,黑人歌手、吉他手查克‧貝裡(Chuck Berry)就以一曲"超越貝多芬"(Roll over Beethoven)宣告搖滾樂時代的到來。他用叛逆的咆哮唱出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人的躁動。滾石、披頭士、現狀(Status Quo)和尤拉希普樂隊(Uriah Heep)都翻唱過這首歌。
1964年的滾石樂隊圖片來源: AP 查克‧貝裡雖然認為貝多芬已經落伍,但"超越貝多芬"這首歌卻在60年代末掀起了一場真正的貝多芬熱。一時間,音樂家們都試圖從貝多芬作品和主題裡尋找靈感,他們不再嚮往"用搖滾取代貝多芬",而是"和貝多芬一起搖滾"。披頭士主唱約翰‧列儂(John Lenno)1980年講述了一曲"原因"誕生的經過:"我躺在沙發上,聽洋子彈月光奏鳴曲。我問她能不能從後往前彈奏和弦。她彈了,'原因'就這樣誕生了。"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1976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也助瓦爾特‧墨菲(Walter Murphy)創作了一首流行金曲。1974年,這位爵士樂鋼琴家開始將古典音樂和迪斯可節奏混合,1976年,他的"貝多芬第五號"誕生並引起了一個製片人的注意。製片人問他願不願意將這首歌曲灌成唱片,瓦爾特‧墨菲同意了。1977年,這首曲子被電影《周末的狂熱》收錄為插曲,讓瓦爾特‧墨菲名利雙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美國歌手、鋼琴家比利‧喬爾(Billy Joel)最喜歡的歌是貝多芬《悲愴奏鳴曲》中的柔板,這一主題成為愛情歌曲"This Night"中的旋律。比利‧喬爾說:"我希望將貝多芬和披頭士集為一身,不是因為他們聲名遠揚,而是因為他們的創造性。貝多芬200多年來經久不衰,毫無疑問再過200年也同樣如此。從貝多芬的音樂裡,人們感受到了內心世界的搏鬥。我喜歡他,喜歡他音樂中表現出來的人性。"
1987年,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逝世前不久,他還在為貝多芬畫像。所展現的貝多芬形象和個性令許多藝術家折服。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嚴肅的目光,略顯憤怒的面部表情和獅子鬃毛一般的髮型:幾乎再沒有一位作曲家的畫像能夠像貝多芬的這幅畫像給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後期的貝多芬畫像,通常都表現出了這位身世坎坷的作曲家身上的革命戰鬥激情。
圖片來源: AP 這幅油畫創作於1803年。年輕的貝多芬面帶微笑目光溫和。當時,他受到維也納貴族中一些音樂迷的狂熱追捧。
卡爾‧馮‧裡希諾夫斯基侯爵(Carl von Lichnowsky)是貝多芬的首批樂迷之一,但是後來兩人之間發生爭執。朱利葉斯‧施密德(Julius Schmid)1900 創作的這幅油畫《貝多芬在裡希諾夫斯基侯爵家中演奏》,似乎讓人感覺到侯爵和藝術家之間將產生的隔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812年,在波希米亞療養勝地泰普利茲,貝多芬與詩人歌德相聚。據說,倆人一起散步時遇到了一位尊貴的侯爵,歌德趕忙向前脫帽行禮,而貝多芬則趾高氣揚地從旁邊走過。畫家羅林(Carl Rohling )的這幅作品描述了這一傳說中的情形。
圖片來源: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貝多芬不僅熱衷於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同時也熱衷於開闢新的作曲途徑。這是畫家邁勒(Joseph Mähler)1804年創作的貝多芬肖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毫無疑問,貝多芬是他那個時代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眾多的肖像畫就是一個證明。其中最有名的肖像之一是約瑟夫‧卡爾‧施提勒爾(Joseph Karl Stielers)創作於1820年的這幅貝多芬肖像。
圖片來源: CC 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相比,施提勒爾(Joseph Karl Stielers)的貝多芬肖像很少有現實主義風格,而更多的應該屬於理想主義流派。藝術家沃霍爾(Andy Warhol)選擇這幅畫進行翻版創作絕非偶然。
圖片來源: AP/The Andy Warhol Museum 在貝多芬的出生地波昂,可以看到Stieler作品的諸多翻版:波昂貝多芬音樂廳前有貝多芬頭像雕塑,在貝多芬音樂節期間,地面上也會畫有貝多芬肖像,而在距其故居不遠的一個牆壁上,也畫著這位音樂家的頭像。
圖片來源: DW 直到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音樂界才獲悉他的創作並不容易。同時代人對其工作情形的描述,削弱了這位藝術大師的浪漫主義形象。他對自己的創作要求極其苛刻,力求完美到每一個音符。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他的同時代人驚嘆於貝多芬的天才作品。後代作曲家則將他視為難以超越的標桿。 Hermann Torggler於1902年創作的貝多芬頭像依據是這位音樂家去世後製作的石膏面部模型,幾乎帶有幾分魔鬼的猙獰。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Lombard 當今世界幾乎沒有一個作曲家能夠享有貝多芬一樣的知名度。他的生平被多次搬上銀幕,甚至被製作成動畫片和漫畫。
圖片來源: DW
使用我們的 App ,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yingyong@dingyue.info 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xinwen@dingyue.info 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Marita 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