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海龜」:需要動力,需要勇氣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0月22日

「海龜」還是不「海龜」,這已經成為大部分留學海外的中國人都認真考慮過的問題。當這種考慮真的要落實到行動時,很多人卻猶豫起來,因為一方面是流傳著不少回國創業獲得成功的傳奇,一方面是三個「海龜」爭奪一個月薪2500元職位的傳說。這時候,上海浦東人來到了歐洲,他們說:你們「海龜」吧,國外公司給你多少,我就給你多少。德國之聲中文線上記者到上海浦東新區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海外人才招聘會上聽了聽,看了看。

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長蔡先生講解留學生回國創業政策圖片來源: DW

10月12日這一天,位於法蘭克福市尼德拉特辦公區的希爾頓飯店大概還從來沒有一下子見過這麼多中國客人,飯店的服務生更不會知道這許多西裝筆挺的中國人會跟一種叫「海龜」的海洋動物有什麼關係。記者在尼德拉特車站碰到三位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慕尼黑、紐倫堡和卡爾斯魯厄。卡爾斯魯厄的女學生小傅說,她是在一些留學生網站上看到招聘會消息的,她早上6點鐘就趕火車奔赴這裡,路上碰到好幾位前來參加招聘會的卡爾斯魯厄的中國留學生。

招聘會按預定時間於上午10點鐘開始時,會議廳的200多個座位已經是座無虛席。等坐在前排的各位領導人物一一講完話時,大廳裡和外面的走道裡都站滿了人。官方的講話結束後,隨團招聘的20幾家公司的辦公桌前開始排上了長隊。

「選擇浦東,選擇成功」,主席台上方的這一橫幅引人注目。上海市人事局蔡副局長、浦東區人事局局長張華女士登台講解了上海和浦東新區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一位在德國生活了十幾年的女工程師對記者說,現在的政府官員出口洋洋灑灑,語言華麗,諸如「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孵化創業,機制創新」、「兩個工程」這樣的語匯讓她產生些許「不解風情」的困惑,這更讓她感嘆再不做「海龜」就要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中國駐德使館教育參贊劉京輝女士告訴記者說:「這幾年國內各省市,各企業、研究單位,各個開發區到海外招聘人才的活動非常多,去年由我們駐德使館出面組織的招聘會就有20幾場,但是今天的招聘會從規模上來講是最大的一次。」劉參贊介紹說,八十年代以來,從德國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應該有七八千人,近兩年來願意回國的人更多,2001年在使館教育處填寫「留學人員回國登記表」的就有1000人左右。

浦東人事局局長張華女士對記者說,這次浦東到德法英三國招納人才,共提供約190個位置,22家企業和機構隨團現場洽談,還有不少家企業委託招聘團代理招聘。她說,「前兩年浦東到美國和加拿大舉辦個這樣招聘會,由於那裡的留學生多,規模也比德國的這一次大,但是因為在德國的留學生居住分散,今天能有這麼多人來,作為主辦者已經是非常感動了。」對於網上傳說的上海有7000「海龜」找不到工作的消息,張華女士說:「我本人沒有聽說過這種消息,不便發表評論;其實人才過剩也是相對的,只要是有才華,就一定能在上海找到發揮的位置。」對於普通自費留學生因為不屬於「高層次」人才因而可能不受重視的擔心,張華女士說,上海浦東不只是向高學歷的博士敞開大門, 自費留學生也有機會,因為這次招聘的很多工作崗位並沒有學歷要求;與國內人才相比,普通自費留學生在外語和工作經歷上往往也有自己的優勢。

這次招聘會動員了一些法蘭克福當地中國留學生前來幫忙。負責報到登記的法蘭克福中國學生會主席鄭白羽說:「到我們這裡登記的人已經有250人,他們當中學各種專業的都有,如經濟、物理、生物工程、機械製造等專業,其中自費生比較多一些,還有一些是拿獎學金和雙向培養的博士。」鄭白羽本人在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機械工程,他目前也在尋找回國工作的機會。他說,留學生的心態一般是都想回國,但又擔心回國後自己的期望和條件不能得到滿足。他認為現在國內的人才也很多,留學生回國後應該放下身段,從零做起,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與國內人才競爭。

先吃螃蟹的「海龜」

浦東招聘團中的常兆華先生既是以「海龜」的身份現身說法,又是為自己的公司招賢納士。常兆華先生可以說是成功海龜的經典代表人物。他是上海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政協代表,是上海市樹立的一面體現留學生回國創業優惠政策的旗幟。他隨身攜帶的「微創時代」企業內部報紙上,各期的頭版頭條都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最高領導和其他政府要員作客「微創」的照片。

常兆華在招聘會上介紹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他說,他1987年到1992年期間在美國留學並獲得生物學博士,不但在學術上成績斐然,還曾在美國下海,先後在兩家美國的上市醫療器械公司任副總經理,在辭職回國創立上海微創公司之前,他在美國的年薪18萬美元,還擁有自己的地產。談到「海歸」的動機時,常兆華博士說自己是「事業順利,卻生活乏味,今天就可以看到10年後是什麼樣的」。他的口號是:「即使是在自己國家的屋簷下貧困潦倒,也比在落魄國外的大街上好。」

4年前,常兆華博士到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創業時只有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一張辦公桌和30萬美元「註册資金」,而如今他的公司已擁有8300平米的廠房和1.5億人民幣的資產,員工200人。

他說,剛剛從美國回到上海時,他還有些不適應,公司也有過幾次面臨生存危機,但是最後都「在上海市和浦東區政府領導的幫助下化險為夷」。他說他是所謂的「先吃螃蟹的人,而且吃了還味道特別鮮美。」

Recruiting-Veranstaltung in Frankfurt am Main, 12.10.2002. Die Stadt Shanghai ist auf einer Europa-Recruitingtour, um die chinesischen Studenten und Absolventen nach China zurückzuholen.圖片來源: DW

招聘會上,常兆華的辦公桌前總是坐滿了人。他向德國之聲記者介紹說,他希望招聘到能替微創公司在歐洲打開局面的人才,因此提出的待遇也非常優厚:國外公司付你多少薪水,我就付你多少。招聘會的官方職位需求目錄中,常兆華的微創開出的薪水待遇是:事業發展部副總裁年薪5萬-10萬美元。常兆華說,今天的招聘會上他接洽了不少留學生,總的感覺是留德的中國學生與留美的中國學生相比,最大差別是工作經驗少。

作為成功「海龜」的代表,常兆華博士在發言時忠告「海歸一族」不要期望太高,「在中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聽了我的這句話,你會少走彎路,節省好幾年的時間」,常兆華博士非常自信地說。


只有放棄,才能選擇

招聘會上有不少人是已經在德國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從事物流工程軟體開發的熊先生已經在IBM德國分公司工作了十年,他是一個堅決的「海龜」派,在還沒有在國內找好工作時,就已經自斷退路,向公司遞交了今年年底生效的辭呈。熊先生在IBM的工作很不錯,年收入在7萬歐元以上,在德國買了房子,8歲的孩子也在德國上學。同常兆華博士回國的動機一樣,熊先生感到在德國公司裡越來越乏味。他說:「再不回去,到了50歲恐怕就不能回去了。以我的專業知識,我相信在國內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不行我就自己單干。房子可以賣掉,孩子雖然現在受的是德文教育,但是他還小,相信他的適應能力很強。」

不過,並不是每一位志在「海龜」的人都有熊先生那樣破釜沉舟的勇氣。在這一留德學人群體中,大部分人都是經過寒窗苦讀,憑借自己的優異成績和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才在德國找到自己的位置,等到站穩腳跟時,他們往往已經人到中年,放棄穩定的事業與生活而回國重新選擇充滿了風險,因此也需要很大的勇氣。鐘先生在一家著名的德國汽車廠任網路系統管理員多年,雖然他在專業領域上十分出色,但是在公司裡干的時間越久就越不順心。鐘先生說,自己的特長是技術而不是語言,而由於不能像母語那樣自如地使用德語,他與同事與上司的交流就難免有障礙,時間一久就必然產生各種誤會和矛盾。鐘先生說,不能說他的德國同事對外國人歧視,但是作為一名外國人,在德國公司的發展空間十分狹小。他說,雖然如此,回國也並不是一個很容易做出的決定;譬如說薪水待遇,如果相差懸殊,他是不會考慮的。他說,他在尋找能為他提供35萬年薪左右的國內公司,根據他的瞭解,這一期望值不能說是很低,但是也不算太高,他有信心找到這樣的工作。

Recruiting-Veranstaltung in Frankfurt am Main, 12.10.2002. Die Stadt Shanghai ist auf einer Europa-Recruitingtour, um die chinesischen Studenten und Absolventen nach China zurückzuholen.圖片來源: DW

在法蘭克福一家證券基金機構任職的吳曉眾說自己不是個積極的「海龜」派,但是如果有了合適的機會與土壤,他也非常願意歸根故土。那麼什麼樣的機會才算適合呢?他說,如果上海有證券與基金方面的公司為他提供公司的股份,譬如說1%,他就願意回國。招聘會上,一位曾在德國留學、現來往於中德從事貿易公司老闆說,他的家雖然現在在德國,但是他準備徹底回到中國,他這次是來為妻子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的。

今年三十出頭的陳群雄是一位與眾不同的「海龜」人士。他10歲時隨父母從中國大陸移居德國,是在德國成長和接受所有的教育的。他的中文普通話雖然不是很流暢,但是用於日常交流是足夠了。陳群雄目前在法蘭克福德意志銀行從事電子商務的開發工作,並且已經建立了家庭。他說:「我的父母來自中國,祖先是中國人,因此我對中國很有興趣;我在大學期間在中國生活過一年,半年在同濟學漢語,半年在漢莎公司實習,我看到中國發展很快,有很多機會;我在上海呆過,也很喜歡那裡的生活,所以我想到上海工作。」他說,他想先在上海工作五年左右,然後再決定是否長期定居中國。至於薪水待遇,他說他要一步一步來,並不期望一下子得到多麼好的待遇,因為現在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德國學習,漢語又比他好,是他的強勁競爭對手。他說,如果上海的某家銀行為他提供年薪一萬歐元,他不會覺得低,因為畢竟是剛起步,而且他也不會拿國內的薪水水準與德國的相比。

陳群雄與浦東開發銀行談得不錯,他說這家銀行正需要電子付款方面的人才,他本人對這一工作也很有興趣。那麼浦發銀行提供的待遇怎樣呢?陳群雄笑笑說,就是這點還沒有談。

這「海龜」不是那「海龜」

幸運的「海龜派」都相似,他們大都可以在國外和國內作出選擇,放棄的是國外不薄的薪水,選擇的是國內同樣不薄的薪水加上更多的個人發展機會。但是大多數海外留學生則不在這些幸運的「海龜派」之列,因為他們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要在就業市場上都要從零開始,而大多數在讀或剛剛畢業的自費留學生都屬於這一類。

對於那些沒有什麼可以放棄的自費留學生來說,選擇的餘地也就很有限。老家在上海的陳剛即將在美茵茨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與幾家公司談過話後對德國之聲記者說:「今天我看到招聘的崗位的確比較多,職位也比較高,但是覺得要求的專業比較狹隘,大都是要學經濟專業的,而且要求有三五年工作經驗,甚至是要求在大跨國公司工作過高級職務,而且要求在接過這個崗位後能直接上手。我覺得這會限制了很多人,因此很多人看了一眼就走了。」他說,他回國就業最看重的是發展機會,薪水並不是主要因素;假如在國外與國內公司間作出選擇,他寧願到薪水可能會少一半,但是發個人展機會卻很多的國內公司。

卡爾斯魯厄的傅小姐在一家專科大學學習財會碩士課程,再過一個學期就要在畢業。出國前她在國內某城市農業銀行從事的也是會計工作,她想在這次招聘會上看看有沒有這方面的機會。她說,她並不是沖著10萬美金的年薪來的,對回國工作也報著非常現實的態度。「海龜」是注定要當的,因為她三年前決定到德國留學時就沒有要留在國外的想法,她只想到國外學到知識和增長見識,並不期望一個洋文憑能給她帶來什麼高薪待遇。她說,她在德國認識的不少人都做了「海龜」,其中有人拿到了博士學位,回國後的月薪水也只有4000元人民幣。

熙熙攘攘人群中,有兩位女學生並不到各個招聘公司的咨詢桌前排隊湊熱鬧,而是悠閒地站在大廳外喝咖啡。其中的一位李小姐說,她在漢諾威大學學習「歐洲研究」專業,作為一個文科類專業的學生,她覺得招聘會上自己的機會很少。另一位姓趙的女學生認為,「這樣的招聘會可能更適合留美的學生,因為對於留德學生來說,讀書時間很長,要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一般需要十年,很少人會再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而有五六年工作經驗的人大都已經穩定下來,不會急於回國,而今天來的很多留學生都還沒有畢業或剛剛畢業,這裡招聘的崗位大都有工作經歷的要求,因此我覺得這對留德學生來說不太現實,至少不太適合我。」她還說:「我將來肯定是要回國的。薪水當然是越高越好,但我對薪水待遇問題並沒有什麼過高要求,因為留學學到的都是書本知識,一畢業就要求多少萬多少萬是不現實的,因為國內的人現在也都知道留學生到底有什麼樣的資歷與素質。」

來自比勒費爾德的留學生小楊的一番話頗能代表很多徘徊在「海龜」與「不海龜」之間的心情。他說:「我不會因為國內的所謂吸引人才的各種優惠政策而動心要回國,而是更多地考慮個人的因素。政策和口號並不會打動我,因為政策失誤了可以調整修正,而對個人來說政策失誤造成的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後果。」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