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溫家寶訪歐:不可完成的使命?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2月8日

正在荷蘭參加第七次中歐峰會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有兩個重要使命:說服歐盟取消對華武器禁運和爭取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雖然歐盟與中國越走越近,但是鑑於歐盟決策機制的複雜性,溫家寶此行難以在這兩項使命上有所突破。

溫家寶在海牙與荷蘭首相巴爾克嫩德會晤圖片來源: AP

是熱戀,不是結婚

中歐首腦會議始於1998年,中方的首腦是政府總理,歐盟的首腦是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政府首腦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會晤每年一次,除了第一屆,一般都是在每年下半年舉行,會談地點或者是在北京,或者是在輪值主席國。

從1998年歐盟發布「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文件,到2001年推出「歐盟對華戰略」和2003年通過「走向成熟的夥伴關係:歐中關係之共同利益與挑戰」文件將中國定義為戰略夥伴,歐中關係逐級穩步提升,今年可以說是到了「熱戀」階段。今年以來,中國和歐盟以及歐盟成員國的高層互訪穿梭般進行,經貿發展高速發展,政治上的對話與合作密切頻繁。特別是美國單邊主義的背景下,中歐加強了在反恐、防擴散、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聯合國改革、伊朗核問題以及中東等國際事務上的溝通與合作。

僅從中歐12月份的高層互訪日程表上,就能看出中歐關係目前的熱度。在溫家寶參加海牙中歐首腦會議的同時,德國總理施羅德正率領龐大代表團與中國高層進行「家庭式」的訪問,義大利總統錢皮也碰巧在中國「拜謁」北京的孔廟。溫家寶到歐盟今年已經是「二進宮」-今年5月溫家寶對歐洲5國和歐盟總部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

以中歐經濟貿易為例,今年1月至10月,中歐貿易額達142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4%。隨著2004年5月1日歐盟的擴大,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經濟貿易夥伴。

用剛剛上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的話說:「中歐關係目前正處在活躍發展時期。未來幾年,發展中歐關係將是歐盟對外政策的重點之一。」

然而,施羅德可以與胡錦濤在北京像一家人那樣「稱兄道弟」,巴羅佐卻還不能在海牙與溫家寶「談婚論嫁」。


歐盟婆婆多,結婚很羅嗦

如果說歐盟是個大家庭,那麼每個成員國都是一個婆婆,中歐「聯姻」問題上自然也會婆婆媽媽,吵得七嘴八舌。而且,在重大戰略問題上,歐盟還要看美國這個大娘舅的眼色。

對華武器禁運問題是中歐聯姻最難跨越的門檻之一。在歐盟內部,德法意這樣的歐盟大國都支持取消武器禁運,就連在重大外交問題上唯美國馬首是瞻的英國也對取消禁令持積極態度。除了戰略眼光,這些歐盟大國都是從本國的經濟利益出發來考慮軍售禁令問題的。

在歐盟以外對歐盟最能發揮影響的美國向來不願意看到中國軍事實力得到提升,因此也是取消武器禁運的堅決反對者。美國固然不能左右歐盟的戰略決策,但是至少對「老歐洲」中的小國和新歐盟成員國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些歐盟國家看不到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能給自己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而得罪美國所帶來的損失卻是明擺著的。

對華軍售屬於重大外交問題,而在重大外交問題上,歐盟目前還是實行一致同意原則,即每一個成員國都有否決權。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個歐盟小國反對取消對華軍售,歐盟就不能有所動作。另外,歐盟成員國都是議會民主國家,政府決策也受制於執政黨在議會中的力量。例如,德國是社民黨和綠黨聯合執政,而綠黨反對取消對華武器禁運的立場十分明確,哈瑙核設施售往中國計劃的無疾而終就證明施羅德也不能在軍售問題上一意孤行。

由此看來,歐盟欲解除軍售禁令,還需要德法意英等國領導人發揮更大的政治想像力,而在現行的利益與體制制約下,歐盟不可能無條件地取消這一禁令。如果歐盟不想用「議而不決」的策略來考驗中國的耐心,不願冒失去中國政治信任的風險,就應該很快在這一重大問題上有所實質的表示。

「市場經濟地位」:技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除了軍售問題,溫家寶海牙之行還有很多具體議程,例如遣返非法移民問題,2004年紡織品貿易配額結束會帶來的問題和簽署防止核擴散聲明等等。在經貿這條主線上,最重要的則是歐盟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對於溫家寶來說,這一問題也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使命。

中國是否具有「市場經濟地位」,這不是一個對中國總體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判,而是一個貿易上的技術問題。由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未獲歐盟的承認,因此歐盟在判定中國商品是否以低於成本價在其境內傾銷時,不是以某類產品在中國國內的價格和成本之比為參照,而是要以其他類似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與成本為參照。由於中國勞動成本在國際同行比較上偏低,用高成本國為參照系來對比中國產品的價格,就會自然得出中國以低於成本價進行傾銷的結論。

2001年11月,歐盟在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所簽訂的雙邊議定書中,將中國視為「處於轉型期的國家」,並承諾這一地位在中國入世15年後將自動轉變為「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最遲在2016年,歐盟手中的「市場經濟地位」之劍將塵封入鞘。需要指出的是,歐盟不承認中國具有市場經濟地位,但這並不影響中國的個別企業被歐盟認可為市場經濟。

在中國的申請下,歐盟於2004年6月底出台了一份對華市場經濟狀況的「初步評估報告」。報告指出了四項影響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首先,中國的會計法和破產法等市場經濟法律體制還不夠健全;其次,中國對資源的進出口採取了非市場化控制,比如焦炭出口。第三,中國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上存在漏洞,保護力度不夠。第四,中國金融和企業融資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國有企業的融資沒有根據客觀條件,導致了大量的呆賬、壞賬。

由於這四個因素都是體制性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因此中國短期內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是不現實的。歐盟方面將這一問題說成是純技術問題,而中國方面則認為這是政治問題,因為只要歐盟在政治上願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什麼難事。

中國方面認為俄羅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2年11月,歐盟突然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地位,儘管當時俄羅斯的經濟市場化各項指標遠遠低於中國,而且俄羅斯至今還不是世貿組織成員。中國方面抱怨說,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地位是「反恐」的需要,是一個「政治決定」。

目前,「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尚不足以對中國向歐盟的出口造成太大威脅。例如2003,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中只有0.5%的產品遭到傾銷指控。但是另一方面,2003年國際上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立案59起,涉案金額約22億美元,創歷年最高。這一趨勢已經引起中國出口企業的擔憂。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