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漂浮在海洋裡的「死亡地帶」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3日

如果在茫茫大海裡,某些地方在短時間內出現眾多的浮游生物,那麼他們會把這片海洋變成海底動植物的墳場。這些區域中過多的浮游生物把水中的氧氣耗盡,從而剝奪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基礎,並最終也導致自己的滅亡。

人類對環境的污染加劇了海底沙漠化圖片來源: AP

海洋裡的這些地區被稱為「死亡地帶」。直接受到死亡地帶影響的就是靠海為生的人類,特別是那些依靠寬闊的大海為他們提供食物居民,死亡地帶的出現對於他們的生存是一大威脅。有一些海洋缺氧區域面積不大,少於一平方公里。而大多數「死亡地帶」的面積巨大,最大的達到七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德國面積的五分之一。

100多個國家的專家均認為,導致出現這種「死亡地帶」的,是對海洋的污染和特殊肥料中超量的氮元素。據聯合國環保計劃年會上公佈的數據,目前已經探明的「死亡地帶」的數量幾乎達到150個,比1990年的數字翻了一番。

聯合國環保計劃的行政主任克勞斯.托普夫說,「人類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控制這一現象的根源,否則它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有數百萬居民的生活依賴於海洋,海洋為他們提供食物,生存環境和文化空間。」

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字,世界上17%的蛋白質來自於魚類。然而魚類的供應目前出現了兩個極限:一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某些地區的居民過度捕魚,招致魚類資源漸趨枯竭;另一方面,人類也面臨著死亡地帶。

聯合國環保計劃全球環境監測署的一位資深人士馬裡奧.施特勒稱,目前出現的多數「死亡地帶」是海洋異種的孕育基地。如果產生大規模的變化,那麼全球的魚類種群將受到重大影響。這一問題已經相當緊迫,僅在過去十年中,死亡區域的數量翻了一番。

海洋含氧量較低的地區是「死亡地帶」的前身,它們早在60年代就被發現,主要是大陸農業實用的農藥中氮元素超標造成的。在陸地上,氮元素促進植物生長。但是當氮元素流失進入海洋後,它容易激發藻類植物繁衍。當這些微小的植物浮游在海洋表層,而不是下沉到海底並被分解,他們將耗盡海水裡的氧氣,導致其它海洋生物的窒息。而礦物廢料和電廠也會增加氮氣在海洋的含量。「死亡地帶」的犧牲品不僅僅有倚賴海水中氧氣生存的魚、牡蠣和其它海洋生物,還包括其他動植物在海地棲息的生命家園,譬如海草床。

目前已發現的「死亡地帶」主要位於墨西哥灣、美國東海岸的切塞皮克灣、波羅的海、黑海和亞得裡亞海中。另外在南美、日本、中國、澳洲和紐西蘭也發現有「死亡地帶」。一些海區是永久的「死亡地帶」,其他的則是每年或間斷性地發生。每年被排放到海洋裡的氮元素總量達1億6千萬噸。聯合國環保計劃呼籲,世界各國應該盡量防止氮元素流失到海水中。為此,歐洲各國曾簽署了一份國際公約,以防止萊茵河中部出現「死亡地帶」。從1985年到2000年間,從萊茵河排放到北海裡的氮元素減少了37%。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