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漢字需要改革嗎?

2004年9月3日

「IBM」,「mp3」,「Linux」的中文名字是什麼?這個問題大概很少有人能夠回答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和英語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英文或字母縮寫直接出現在中文報紙或文章中。漢字還有多強的生命力,中國到底要不要進行文字改革?

越來越多的英文和字母縮寫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圖片來源: AP

目前德國正在實行新正字法,這時有人就想到了同樣難學的中文。柏林一家報紙刊載的文章寫道:「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小孩子都很辛苦,為了掌握日常所需的4000多個漢字,他們需要死記硬背好幾年。」對西方人來說,漢字是一種非常複雜,難於掌握而且很不方便的文字。他們覺得奇怪:中國為什麼不實行文字改革,為什麼不引入拉丁文呢?

但是,文字不是說改就改的。德國的新正字法改革已經遇到了不少困難。許多人對於突然改變多年的書寫習慣感到不適應。很多學校裡的老師也弄不清楚,到底怎樣拼寫才正確?有人說,德國新正字法帶來的結果就是:人們可以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其實中國幾十年前也曾進行過一次重要的文字改革。這一改革從1956年到1964年分兩個階段進行,以前漢字中的很多筆劃被省略或精簡。比如繁體的「馬」字有10劃,而簡體的「馬」字只剩下了3劃。不過,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漢語地區,只有新加坡使用了簡體字,而台灣,香港和澳門仍在沿用過去的繁體字。有人說,簡體字更容易掌握。也有人說繁體字看起來更漂亮,更和諧。但不管怎麼爭,怎麼改,漢字始終還是圖形化的表意文字。「漢字拉丁化」的主張從來沒有得以真正實施。

中文是目前世界上還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也許正因為它是象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所以才能夠流傳這麼長時間。中國有很多種方言,各個方言在發音上往往差別很大。如果一個上海人在說家鄉話,他旁邊的北京人或廣東人可能一句也聽不懂。而其他省的中國人聽福建方言就跟聽外語沒什麼兩樣。是統一的圖形化漢字使中國人可以毫無障礙的相互溝通。

雖然現在中國的學校裡都要求用普通話授課,廣播電視也要求用普通話播音,方言的使用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但漢字還是不能輕易用拼音文字來代替。原因很簡單,中文裡面有很多同音字,同樣的發音可以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生常用漢語字典裡》,有58個字都發「yi」這個音。如果不看漢字只看「yi」這兩個字母的話,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在電腦剛出現的時候也有人擔心漢字要退出歷史台了。但是不久,智慧型漢字輸入法的出現使這種擔心變得多餘。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和英語的普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英文或字母縮寫直接出現在中文報紙或文章中。「IBM」,「mp3」,「Linux」的中文名字是什麼?這個問題大概很少有人能夠回答了。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