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宇宙中的獨行俠

Frank Sieren2016年8月25日

宇宙空間屬於所有人?中國人似乎越發我行我素。中國計劃在4年後就將火星探測器送入太空。德國之聲專欄作家澤林認為,這一目標已變得越來越現實可及。

China bereitet sich auf eine Mars Mission vor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到一周前,有消息傳出,中國要利用衛星實現防竊聽訊息傳輸。這一技術將通過量子實現,其成對的粒子可以超越傳統物理學的界限,即使相距遙遠也能發生互動。名為"量子科學試驗衛星"(QUESS)的使命將證明這一點。為此中國於本月中發射了一顆衛星。如果試驗成功,中國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領域將實現在10年內完成飛躍,尤其是相對於迄今處於領先地位的其他國家。但中國並不滿足於此。

北京最新宣佈的消息是,計劃在2020年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這顯示了中國立志在宇宙空間研究方面躋身領先地位的雄心。為了向世界表明,這並非痴人說夢,中國航天部門公開展示了火星探測器和六輪火星車的設計構型圖。遙控的火星車將在火星上採集土壤樣本,同時探測水的痕跡,以尋找火星生命的跡象。重200公斤的火星車還沒有命名,中國有關部門呼籲民眾群策群力。中國人首先應該知道,本國科學家在趕超外國的征途上已經取得了多大的進展。

大力投入科研

這背後也是向年輕一代傳達的訊息:在中國搞科研大有可為。這裡,不僅資金的投入更為慷慨,而且作出在這一領域注入數十億巨資的決策過程也快得多、簡單得多。中國人航天計劃的亮點一個接一個:今年秋天,運載火箭將把"天宮2號"空間站送上太空。緊接著將有兩名太空人進入空間站。明年"長征7號"運載火箭將帶著"天舟1號"補給貨運飛船與"天宮1號"實現對接。兩年後,中國計劃開始建造首座裝備全面的空間站。

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在貴州圖片來源: Reuters/L. Xu

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1號"2018年將由"長征7號"火箭發射升空。如果ISS國際空間站按照計劃於2024年停止使用,中國將成為唯一在太空擁有永久性空間站的國家。中國早已在地球上開始尋找太空生命,不久以後,中國還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今年7月初在西南部貴州省,口徑500米的該望遠鏡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安裝完成。幾年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就能使用這座名為FAST的射電望遠鏡了。該望遠鏡在外形上類似位於美國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天文台望遠鏡,但與後者300米的口徑相比,體積大出許多。該望遠鏡還須在投入試運行後經過兩到三年的校準,才能開放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使用。

在外層空間尋找生命

這一規模巨大的設施的建造花了5年的時間,耗資1.8億美元。為了讓這一巨型望遠鏡得以投入使用,9000居民不得不進行搬遷,因為電器會對望遠鏡產生干擾。該望遠鏡將為探索引力波的奧秘作出貢獻,但同時也能尋找宇宙中外星生命的訊號。當然在第一階段,研究人員還不能指望理解這些訊號,而只是希望區分它們到底是自然現象還是外星球生命留下的印跡。這已經是十分艱巨的任務了,人們要對來自銀河系和其他100個最近的星系的放射波訊號進行研究。

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當美國在過去數年裡將用於此類項目的資金作削減的同時,中國卻通過其巨型射電望遠鏡,在探索外星生命方面躋身領先地位。此外俄羅斯也不敢落後。我們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生命?還是另有其他生命形式存在?這一問題也趨使俄羅斯億萬富翁米爾納(Jurij Milner)拿出1億美元用於空間研究。一個由米爾納親自挑選的科研團隊將用10年的時間,研究茫茫宇宙中的訊號。看來他們大部分時間要在貴州,而不是美國度過了。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