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新冠危機前後的穩定供應鏈

2020年3月23日

大瘟疫過去後,企業有可能會採行供應鏈多樣化做法。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沒人會想著要完全擺脫中國,因為,這個國家實在過於重要。

Kampf gegen Virus in China Firmen große Probleme mit dem Expor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ipa/Yu Fangp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國經濟部長勒馬雷(Bruno Le Maire)新近表示, 冠狀病毒瘟疫凸顯了對中國的那種"不負責任和不理性的"依賴關係。在德國,尚無人有如此明確的表態,其原因恐在於,德國經濟的47%基於出口,而法國只有18%。

無論如何,聯邦衞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也認為,至少在藥物方面,德國得更多些自立。目前,約有40%的藥品或其組合成分進口自中國。然而,這是一個特殊領域,若遇危機,在這裡,有貨比價格更重要。

到處缺貨

的確,新冠肺炎大瘟疫中斷了全球供應鏈。80%以上的製造企業苦於供應匱乏。物流業面對一大難題:配件無法生產或供應;貨櫃船不能入港。為能銜接供應鏈,眾多企業被迫轉用昂貴的空運渠道,--假如它們具備財力。

德國之聲專欄作家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問題在於:對於世界經濟,中國今天比2002/03年的SARS大瘟疫時期遠為重要。尤其是,全球都憂慮,這樣的情況還會一再發生。《富比世》寫道,冠狀病毒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天鵝之歌"。這個經濟雜誌指出,隨著這一病毒而來的是長達30年的一個時期終於落下帷幕,危機之後,誰也不會再願倚賴中國。

然而,《富比世》諸公低估了如此深層的相互交織所形成的那種難以撼動性。人們無法輕易減斷這種交織關係,鞋或體恤衫等一類簡單商品早已轉至中國的亞洲鄰國生產了。牽涉到複雜得多的供應鏈的高科技產品在中國扮演了更重要角色。過去年份裡,在中國,薪水和環境要求也一直在提高。此外,更多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正導致各生產基地的區別不再那麼重要。

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在產品最終也將銷售的地方生產。因此,特斯拉在德國、華為在法國建廠。供應鏈並不因此而少些複雜性。

危機之後又會以價格為重

病毒會加快這一發展嗎?至少對企業來說,將整個生產集中於一個地區不再有意義。更重要的還有:即便不能過分,生產商須有的庫存必將增加。這會使產品更貴。然而,主顧們將很快忘記病毒,不願為商品多付錢。成本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於是,中國將重又加入游戲。

未來數年,作為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中國的重要性還會增加。或許,中國國內為歐洲的生產不會再有那麼多,但會給本國和亞洲生產更多的東西,-其中也包括德國企業。在電子、汽車製造、機械製造或化工業,中國領先於大多數國家,因為,該國的生產裝置及其供應鏈相對較新,從而十分高效。在這裡,其它亞洲國家也緊追慢趕,這非常可能。就此而言,人們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作為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中國依舊重要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H. Retamal

難以將病毒工具化

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繼續發展。在基於5G和人工智慧的新一代智慧型生產方面,中國人將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說不定,他們現在就已經是了。儘管會出現瓶頸現象、銷售數字得修改,但即使是蘋果總裁庫克也說了,在與中國的關係上,人們最多將"更換若干螺絲,而不是基本的東西"。

像美國某些強硬派人士那樣,試圖將病毒工具化,使經濟"去全球化",這不會奏效。相反:世界在經濟上的交織程度還會更高。不過,可以使交織狀態變得更理性些。若能做到,不致讓零件的供應橫跨半個地球、在某地總裝,然後再跨越半個地球運回,就已經功德無量了。不過,這只有在人們將氣候變化的費用計入運輸成本的情況下才行。一項艱巨無比的任務。

專欄作家Frank Sieren在北京生活超過二十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