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澳洲的德國村

2013年4月6日

1838年兩百名德國人永遠地離開了他們的家園,目的地是幾萬公里外的澳洲——一段在當時難以想像的距離。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澳洲克莱姆齊圖片來源: George French Angas

(德國之聲中文網)宗教帶來的動蕩,歷史上屢見不鮮。1838年,德國布蘭登堡州克萊姆齐小镇(Klemzig)的居民因不滿當時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强行推行路德教與新教合並,而遠走他鄉。

因宗教而流亡

事件的導火索是王室頒布的宗教新規。對於很多信奉路德教的普魯士人而言,國王新的宗教政策干擾了他們的個人宗教信仰。在牧師卡沃(August Ludwig Christian Kavel)的帶領下,克萊姆齊人和另外600人一起,在1838年踏上他們的流亡之旅。他們的目的地是剛成立不久的的英國殖民地——南澳洲。他們乘坐四艘平底船到達漢堡,然後又從漢堡乘坐「喬治王子號」 和「斑馬號」輾轉到了澳洲。整個過程由英國商人喬治‧安加斯(George Fife Angas)資助和安排,而安加斯本人正是澳洲殖民地的創立者之一。一個偶然的機會,牧師卡沃結識了安加斯。卡沃對普魯士國王極為不滿,而安加斯廣闊的新殖民地正缺少勞動力,結果就促成了這次背井離鄉的遠行。

歷經18周的海上漂泊,途中14人喪生,「喬治王子號」終於到達了澳洲海岸。 在托倫斯河,現今南澳洲州首府阿德萊德北部,來自德國的移民者成立了他們的新克萊姆齊。在這裡,他們被承諾享有宗教自由。與澳洲其他地區不同的是,這裡沒有被英國驅逐出境的罪犯。克萊姆齊成為了大洋洲的第一個德國移民定居地,當然它並非最後一個。

「喬治王子號」到岸不久後,「斑馬號」也抵達了他們的目的地。「斑馬號」的船長哈恩(Dirk Hahn)一路上無私地關心他的乘客。因此移民們將他們位於阿德萊德東南部的新家園命名為「哈恩村」(Hahndorf/漢道夫)。此後不久,該地區也逐漸形成了伯達尼、羅貝特和朗梅爾等村落。到了十九世紀末期,共有大約5萬名德國人生活在澳洲。

「澳洲勤劳的小蜜蜂」

新移民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他們最先建造了學校和教堂,在田裡種上穀子、馬鈴薯、玉米等等。德國人的勤勞進取很快就遠近聞名,人們戲稱他們為「澳洲勤劳的小蜜蜂」。

時至今日,現隸屬南澳阿德萊德市的克萊姆齊仍沿用其德國原名。在其他地方,很多德文名字都因一戰和二戰後的反德情緒被改掉。當年布蘭登堡的老克萊姆齊現在也被重新命名,那就是如今屬於波蘭的克萊普斯克(Klêpsk)。

如今的澳洲非常重視德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漢道夫(哈恩村)是阿德萊德地區最熱門的旅遊地之一,這裡有噴香誘人的德國香腸和麵包。哈恩船長泉下有知,一定會感到非常欣慰。

作者:Marc von Lüpke 編譯:萬方
責編:雨涵

如今位於的波蘭老克萊姆齊教堂圖片來源: cc-by-sa-Mohylek
位於南澳洲的克萊姆齊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