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被羞辱者和被傷害者恢復人的尊嚴"

2011年7月21日

正值廖亦武的德文版新作在德國出版之際,《南德意志報》發表漢諾威大學社會學教授克勞森的文章,高度評價這位著名異議作家,稱之為"偉大的藝術全才", "為被羞辱者和被傷害者恢復人的尊嚴"。

16.07.2011 DW-TV KULTUR.21 Liao Yiwu

克勞森(Detlef Claussen)在文章中寫道:"……只要聽過廖亦武朗誦詩的人,就知道他的語言的份量。看他的表演是值得的,無論是聽他朗誦還是在網路上,不需要懂中文就可理解,這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全才,集詩人、音樂家、演員、編年史家於一身。

"閱讀他在本周四出版的第二本譯成德語的新書《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中文版《證詞》)也是一樣。……"

作者說:"《大屠殺》讀起來就像一首中文的死亡賦格,那是遭受磨難的中國人在共產黨這個怪獸掌控下的呻吟,人人都能懂。在1989年,一個短暫的世紀結束了,這是一個殘暴的同時也是史無前例的全球富裕增長的世紀。要理解廖亦武的作品,不必真的要會中文,正如要明白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死亡賦格》不必會德文一樣。

"對中國人來說,這個短暫的20世紀是以1919年天安門前的五四運動開始的,拉開了各種力量百年爭鬥的序幕。傳統的中國消失在共產黨的鐵拳之下,一個新中國產生於殘酷磨難和一再重複的災難性群眾運動之中。……1989年6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摧毀了建立民主中國的全部希望,並且以天安門廣場大屠殺毀掉了共產黨最後的合法性。"

文章接著寫道:"在西方常被遺忘的是,這個鎮壓行動是全世界共產黨統治結束的開端,除了古巴、北韓和中國之外,都已失去絕對權力。迫於形勢,許多中國人要麼離開中國,要麼下海撈錢、投入體育鍛煉或者學術研究,以找出中國生活好的一面。為了避免暴力鎮壓顯得過於露骨,中共政權過去和現在都試圖採用胡蘿蔔加大棒。龐大的安全機構至今仍在監視著中國人,他們充滿生活的樂趣,沉浸於個人的倖存,可是那些被鎮壓機器的漩渦所攫取的人們就有禍了!廖亦武就是這樣的人,一個不由自主的英雄,以其文學作品交卷的人。"

"偉大的藝術"

作者認為:"廖亦武在充滿痛苦的寫作過程中為自己所取得的所有成績,也是為著他人的。廖亦武為被羞辱者和被傷害者恢復人的尊嚴。可是,應該提醒讀者的是,這樣的偉大藝術不是息事寧人的,而是非常痛苦的。

"偉大的藝術?是否有點兒言過其實?但是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遇見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schenizyn), 格羅斯曼(Wassilij Grossman), 曼德爾施塔姆(Ossip Mandelstam)和夏拉莫夫(Warlam Schalamow),還會說什麼呢?讓西方讀者感同身受的不僅是中國的古拉格,而是涉及到面對一個吃人的社會制度如何保持人的個性。1919年五四運動的最偉大作家魯迅就曾將中國社會定性為吃人,他和卡夫卡(Franz Kafka)是同時代作家,讀過卡夫卡的人,理解魯迅,反之亦然。無論多少異國情調,廖亦武也為我們講述20世紀我們自己的故事,那些留下集中營和古拉格印記的故事,只是中國的凶殘的暴力鎮壓一直延續到當下。"

編譯: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