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焚書日:歷史的驚嘆號

亞思明2008年5月10日

1933年5月10日,在戈培爾的精心策劃和授意下,納粹分子在柏林廣場上演了一場野蠻文化浩劫,兩萬多本圖書付諸於炬,其中包括馬克思、海涅、佛洛伊德、卡夫卡、雷馬克、布萊希特等無數思想巨匠的「非德意志」作品。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75年前的醜陋一幕圖片來源: AP

柏林焚書僅僅是一個標誌性的開始,納粹德國的其它城市也紛紛複製了類似的可恥一幕。遭到封殺的作家和知識分子的厄運也接踵而至,他們有的流亡海外,如托馬斯‧曼;有的被捕入獄,如漫畫大師卜勞恩;有的對未來失去希望而選擇自殺,如茨威格;有的死於集中營,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國評論家奧希耶茨基。於是,5月10日被定為"焚書日",為歷史畫下一個警戒性的驚嘆號。

然而,75年前的精神文明暗夜既非開創性的起點,也非確定性的終結。與熊熊烈火一同升起的"異端"學說的滾滾濃煙飄蕩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領域上空。例如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次"焚書"事件,其中包括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毀書71萬卷的乾隆皇帝。《舊約》也曾見證塞琉古帝國的征服者將巴勒斯坦法典扔入火海的瘋狂;歐洲國家自毀字紙的淵源上可追溯到公元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如凱撒大帝統治下的軍隊縱火焚毀埃及艦隊,大火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代表著希臘文明的大量藏書和五十萬份手稿化為灰燼。

上演焚書鬧劇的柏林倍倍爾廣場圖片來源: Maksim Nelioubin

在基督教成為"國教",取得世俗社會的控制權之後,打擊異端的行徑益發變得有恃無恐:1309年,巴黎禁毀了三大車猶太教典籍;1415年,捷克神學家胡司及其全部著作在康士坦丁被判火焚;西班牙於1490年焚毀了一座藏有六千卷書的藏書樓;105年之後,馬丁‧路德象徵性地把教皇諭令投於烈焰之中;至1596年,義大利僅克雷莫納就焚毀了一萬二千冊書。焚書在中世紀變得十分常見,異端分子也動輒被扔到柴木堆上,如哥白尼日心學說的追隨者布魯諾。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歐洲各國君主的書報檢查也特別嚴格:奧地利曾一度下令關閉圖書館,俄國焚毀了一萬九千種相關書籍;1817年,簇擁在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黑紅黃三色旗幟下的德國學生社團公開銷毀象徵法國大革命成果的拿破侖法典。

即便是在異己言論相對受到寬容對待的當今社會,焚書的火苗也未能得到徹底撲滅。例如2001年,德國斯瓦比亞地區的一夥年輕的基督徒點燃了一卷《哈利波特》;2006年,《安妮日記》被德國東部的普裡茨人燒毀。縱觀整個人類發展史,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革命者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鬥爭到了最高潮的時候就是將對方的言論文字悉數消滅於有形與無形之中。

納粹文化部焚書公文圖片來源: Deutscher Kulturrat e.V.

焚書並不是思想的唯一禁錮方式,卻是較為常見的毀滅方式,因為火焰不僅富有革命激情,更有傳統意識形態裡的淨化、消毒功用。中世紀以來,人們普遍相信上帝會安撫葬身火海的邪惡靈魂,點燃一團烈火同時也是一種慶功邀賞的情感宣洩。

自從19世紀法制建國以來,由上而下的政策性的焚書運動已經偃旗息鼓,但民間自發組織的銷毀敵意言論的放火行為依然此起彼伏。1922年,柏林年輕人還曾大肆焚燒"骯髒、罪惡"的文學書籍,一名納粹部長還在國會大廈為之公然叫好。

雖然焚書並非納粹的專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將輕易饒恕他們犯下的歷史罪行。一位名為Theodor Verweyen的德國學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單單在柏林就有"500噸的書籍雜誌"灰飛煙滅。而其他城市被毀書籍的數量、廣度和種類更是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之中。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