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無法展翅的「歐洲鷹」

2013年7月22日

無人偵察機項目「歐洲鷹」的失敗在議會中掀起波瀾:一個調查委員會在夏季休會期間將就這一耗資龐大的項目失敗展開調查。而現任聯邦國防部長被列為19名證人之一。

圖片來源: EADS/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無人偵察機歐洲鷹並未如其名順利升空,從空中偵察敵友的動靜。這架原型機因為無法獲得飛行許可只能停靠在機庫中,而國防部長則因遭受指責陷入窘境。

這是國防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任期內最大的一場危機,他必須為此項目浪費巨額資金做出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國防部斥資6億歐元在一架無人機上,但卻因為安全理由無法升空?國防部希望添置四架此類的無人機,但目前唯一的一架原型機卻無法投入批量生產。

長痛不如短痛

只需最後輕輕一擊,就可讓國防部長下台。但德梅齊埃為自己辯護稱,他在五月叫停歐洲鷹的開發項目防止了更嚴重的虧損。他指出,直到五月為止,他的團隊一直告訴他問題能夠獲得解決。德梅齊埃堅稱:"決定放棄項目的時間點是正確的。"他認為長痛不如短痛。

德國國防部長德梅齊埃五月宣佈放棄歐洲鷹項目圖片來源: Reuters

但反對黨並不願如此輕易放過德梅齊埃,後者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關係密切。社民黨、綠黨和左翼黨確信,國防部長"踩剎車"的時機太晚,因此浪費了納稅人成千上百萬歐元。

因此,反對黨提出了成立調查委員會的要求,檢視這一軍工項目的失敗。六月底,國防委員會組成了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將在7月22日至31日夏季休會的期間展開,這可說是最後一分鐘的努力。因為九月的聯邦大選之後,本屆議會也將期滿,因此無法繼續揭開歐洲鷹項目失敗的原因。當然,委員會在大選前幾周討論聯邦政府浪費納稅人的金錢一事,也有挑起選戰的意味。

快速調查澄清

在為期六天的調查期間,委員會將問訊19名證人,其中包括德梅齊埃及其秘書、兩名前國防部長和參與項目的軍備公司代表。這是個野心勃勃的時間表,議會的調查委員會一般都需要數月至整年的時間進行調查工作。

為了完成所有聽證,委員會每天將問訊3名證人,如有必要,聽證會將持續至午夜。很顯然的,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徹底釐清複雜的問題相當困難。因為經常存在採購昂貴國防設備的問題,委員會希望澄清"採購組織中哪個環節的改變"造成歐洲鷹的失敗。但來自基民盟的調查委員會主席格呂貝爾(Markus Grübel)抱怨:"不需要調查委員會也能得知結果。"由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對於"他們的部長"在夏季休會期間再次被"盤問"感到不以為然。

調查委員會將就德國無人偵察機歐洲鷹項目失敗展開調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十年的心血

聯邦國防軍在科索沃戰爭後已經表示需要添置無人偵察機。德國軍隊在轉型之後需要更精良的偵察能力。過去在進行空中偵察任務時所使用的螺旋槳飛機毫無前景可言。由於遠端遙控的無人機能提供更廣的地面圖片,同時不需危及飛行員的安全,因此德國決定採用這樣的系統。自逾十年前起,聯邦國防部開始著手準備開發無人偵察機。當時的國防部長、社民黨籍的沙爾平(Rudolf Scharping)便是調查委員會將問訊的首批證人之一。

2005年,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同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成立了"歐洲鷹無人機有限公司"。歐洲鷹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所製造的"全球鷹"的衍生型號。因此歐洲鷹為美式無人機,而偵查系統"ISIS"則是由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子公司Cassidian特別為聯邦國防軍所研發。

兩個製造商,沒有上天許可

這樣的組合最終出現了問題,進而導致項目失敗:歐洲鷹的原型機在美生產,而美國的歐洲鷹飛行許可在德國卻無效,因此無法在德國空域飛行。德國對歐洲鷹改採用的新科技尚無經驗。此外,文件中缺乏技術細節,聯邦國防部認為是美方保留了相關內容。而遠程遙控的無人機對民用航空的威脅也無法完全排除。

聯邦國防部有意將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開發的偵察技術運用在其他無人機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歐洲鷹無人機有限公司解釋稱,系統運作良好。該公司將提供一份"經濟可行"的計劃,以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如果聯邦政府繼續撥出預算,問題就能解決。但聯邦國防部五月正式放棄了添置四架歐洲鷹無人偵察機的計劃,正在尋找新的"載體"。如果可行,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的偵察技術將被運用在其他的無人機上。

國防部長的自我辯護

德梅齊埃承認,國防部的"工作不夠仔細",當他得知種種問題時,做出反應的時間也太晚:"我應該追問詳情的。"然而他卻未從屬下口中獲得充足的資訊。德梅齊埃六月在國防委員會上表示,雖然"過程中存在缺陷",但放棄計劃的決定為時未晚,因此他不會辭職。反對派政治家先前便要求德梅齊埃引咎辭職。社民黨議會黨團國防政策發言人萊納‧阿諾德(Rainer Arnold)質疑:"部長是從何得來的信心,認為這個項目能成功呢?"無論德梅齊埃在委員會進行如何的辯解,但他早已被貼上了"管理力不從心"的標籤了。

作者:Nina Werkhäuser 編譯:張筠青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