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中共介選,五月天事件幫了誰的忙?

2024年1月7日

有評論認為,從五月天事件可以看得出來,中共對民主太陌生,根本無法理解民主社會人心幽微的轉換,這導致它的對台工作陷於做績效、搶功勞,不同單位各行其是,最後越幫越忙,讓國民黨的選舉處境益顯尷尬。

民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民意會在不斷選舉過程中自我調整、修正缺失
民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民意會在不斷選舉過程中自我調整、修正缺失圖片來源: Daniel Ceng Shou-Yi/IMAGO/ZUMA Wire

(德國之聲中文網)針對所謂五月天的"假唱"風波,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共介選越幫越忙-五月天事件的啟示》,作者陳嘉宏指出,明眼人都知道,"五月天"被鎖定了,這背後的邏輯是"吃中國的飯,不能砸中國的鍋",既然五月天在中國這麼紅、賺這麼多錢,就不能不配合共產黨的意旨。

文章認為,施壓台灣藝人或企業家對特定政治議題表態是共產黨慣用的說法,最早見於2012年總統大選時,共產黨要求台灣的企業家大老闆排隊力挺九二共識,並獲得不錯的結果,可能也因為這樣,讓中共對台系統食髓知味,一直想如法炮製。不過,過去10年來,台灣人對共產黨這套介選手段早已知之甚詳。也幸好根據報導五月天沒有答應這樣的"政治服務",若五月天真的出來挺一個中國或支持侯友宜,由於與這個搖滾天團向來不沾惹政治的風格截然不同,實在"太不自然",屆時五月天的歌迷反而真的會把一筆惡帳全部算到國民黨頭上,讓侯友宜的年輕選票更雪上加霜。

作者說,民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民意會在不斷選舉過程中自我調整、修正缺失;所以,共產黨過去對台灣有用的介選手段,現在未必能再讓台灣人買單。從五月天事件可以看得出來,共產黨對民主太陌生,根本無法理解民主社會人心幽微的轉換,這導致它的對台工作陷於做績效、搶功勞,不同單位各行其是,最後越幫越忙,讓國民黨的選舉處境益顯尷尬。

利用定位裝置阻止中俄竊取美國高科技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如何阻止中俄利用美國高科技設備加強國防戰力》,作者Chris Miller認為,西方國家應該強制要求製造受控設備的企業在產品中安裝防篡改的定位裝置。蘋果AirTag的價格不到30美元。這些生產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設備的廠商肯定能找到一種經濟有效的方式,將政府批准的定位功能整合到它們的軍民兩用設備中,並向商務部提供即時驗證。理想情況下,如果被禁止的設備被轉移到俄羅斯或被禁止的中國工廠,設備將自動停止運行。至少,調查人員要能夠獲得設備所在位置的跟蹤記錄。

此外,用於製造飛機和火炮的金屬加工設備擁有複雜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從技術上講,這不僅可以獲悉設備所在的位置,還可以知道它們的用途。

文章還說,美國需要日本和德國等關鍵的製造業盟友形成統一戰線。畢竟,有新聞報導稱,在中國的一個核研究設施中出現了日本製造的設備。拜登政府應該與歐洲和亞洲的主要盟友一起,推動這些更嚴格的監管措施的國際化。

蘋果AirTag的價格不到30美元,將它用到軍民兩用設備中?圖片來源: Apple Inc./REUTERS

當香港成為美國"海外敵對勢力"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美<國防授權法2024>將香港列入海外敵對勢力,對港人的影響》,作者沈旭暉指出,美國總統拜登已經簽署的《國防授權法2024》針對中國的大方向是非常、非常清晰的。很多位置從前沒有談及中國,這份報告都插入了"PRC";而整個印太戰略、台海戰略、科技戰、商業戰、文化戰(例如禁止孔子學院)的撥款,無論有沒有直接指名道姓是中國,基本上都是以針對中國為主。這可見美國政界完全沒有因為習近平和拜登上個月的會面,而對中國的態度有任何哪怕是短期的改變,而且近日還有"消息人士"放風,說習近平其實當面有對美國的台灣政策作出挑釁性發言,可見美國政壇對中國的定調,起碼到大選之前都不會改變。

"美國政界完全沒有因為習近平和拜登上個月的會面,而對中國的態度有任何哪怕是短期的改變"圖片來源: Doug Mills/AP Press/picture alliance

文章指出,這份報告首次非常清晰的列出誰是美國的"海外敵對勢力"清單,在清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明確寫明"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文章介紹說,法案的官方行政簡報寫明,禁止使用任何美國政府經費,使用在推廣以"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有關的任何事情,這是一個清晰訊號。法案內容又明確提出,禁止提供任何經費予"受中國政府或中共影響的娛樂項目",包括電影、電視等,由於"中國"是包括了"新香港政府",也就是說好香港故事的電影,都會被美國視為滲透的大外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