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中國政府將鎮壓表述為「法治」

2024年3月31日

有評論認為,中國政府將鎮壓表述為「法治」,來香港旅遊的人往往看不到這座城市經久不衰的繁華外表下正在發生的變化,也讓世界其他國家認識不到香港的現實。

香港立法會在3月19日加開會議,審議《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即「23條」草案),並於當天三讀通過,完成了「第23條立法的歷史使命」。
香港立法會在3月19日加開會議,審議《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即「23條」草案),並於當天三讀通過,完成了「第23條立法的歷史使命」。圖片來源: Pond5 Images/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不要對香港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作者王松蓮(Maya Wang,人權觀察中國部臨時主任)說,香港曾是人們可以不在恐懼中生活的地方。它曾擁有法治、熱鬧的出版業、控制權力的半民主立法機構。這些讓香港擁有了中國內地望塵莫及的自由活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內地長大的人,都會唱梅豔芳等香港明星的粵語流行歌曲,這對中國政府來說是個問題:自由是如此迷人和令人嚮往。

文章指出,《香港國安法》和最近通過的「23條」立法使用的語言都寬泛模糊,它們是旨在將公民自由置於死地、將保護人民自由的機構變成鎮壓工具的鈍器。按照「23條」立法,任何被判犯有參加「被禁止組織」的會議、或「非法」洩露定義模糊的「國家機密」罪的人,都可能面臨十年有期徒刑。

王松蓮說,中國政府將這些鎮壓表述為「法治」,來香港旅遊的人往往看不到這座城市經久不衰的繁華外表下正在發生的變化。這讓世界其他國家認識不到香港的現實,不能對受中國政府迫害的人產生同情,也感受不到他們在日益沉重的壓力下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她說,「中國政府想讓世界忘記香港,忘記這座城市曾經的樣子,忘記北京違背了承諾。但香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不要把目光移開。」

0票反對 「23條」立法通過

01: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誰在拿民眾的血汗錢去供養他國權貴?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媒體為何急刪這支「官員批台」影片》,作者李濠仲(「上報」主筆)留意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的一段話—— 「台灣當局拿島內民眾的血汗錢去供養史國少數權貴,維系所謂的『邦交關係』,這樣的關係對雙方民眾毫無價值」——被多個中國媒體剪輯製作成短影音發布,並在海外中文圈引起熱議,結果沒多久這些中國媒體又紛紛刪除了影片。

李濠仲說,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台灣邦交國數字不斷下探,就傳統「金錢(援)外交」面向,這一發展也同時說明了兩件事,一是諸如許多國際學者所言,台灣已很難贏得「美元外交遊戲」;第二,這一事態發展也促使台灣不再那麼著力和中國之間的「外交競購」。

李濠仲認為,針對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對台灣的批評,中國民眾並非沒有「心有慼慼」,對中國歷來的「金錢外交」亦瞭然於胸,中國外交部何以有資格把姿態擺得如此「清高」?於是影片底下留言不只無一批評台灣,還持續連刷(超過2萬則)具嘲諷意味的表情符號(以符號示之,是為避免因「文字」惹禍上身),在「風向」顯然失控下,中媒於是紛紛下架了這支影片。「嘲諷」往往和「怒意」一體兩面,中國民眾針對這支「官員批台」的反應,其實絕大多數和他們怎麼看待台灣無關,而在他們怎麼看待中國自己。

「釣魚台模式」與「菲律賓模式」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海警在南海的大動作,短期內不會出現在金門水域》,作者揭仲(台灣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指出,在中共與菲律賓海上爭端持續升溫,中共海警船艦也在爭議水域,動用高壓水柱、包夾,甚至撞船等強硬措施對付菲律賓船隻時,確實令不少台灣人擔心中共藉金門214陸船翻覆事件,片面推翻兩岸默契,並派執法船艦常態化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後,是否也會採取強硬措施對付台灣船艦?

作者認為,中共在南海爭議水域改採取的強硬措施,短期內應不會出現在金門或其他外離島水域。因為中共在金門水域採取的是「釣魚台模式」,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中共雖長期宣稱擁有釣魚台與金門的主權,但迄今仍未能在這些地區行使有效管轄;至於中共現階段在釣魚台與金門周遭水域改採取的行動,仍停留在「管轄權侵蝕」階段,目的是從零到有,逐步侵蝕日本和台方目前的有效管轄現況。

菲律賓譴責中國南海製造事端 導致4人受傷

01:2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