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政府在聖誕前夕以"沒有特別技能"為由拒絕向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為主音的閃靈樂團批出工作簽證,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台灣應以"香港就是中國"為鑑》,作者黃樂祈認為, 當從冷戰時期美英中港的四角關係轉換至今日美中港的三角關係,中國顯然並未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處理。失去了英國這一屏障,中國理應在國際社會強調中港之不同,然而主權移交迄今,中南海明顯倒行逆施。習近平在敏感時期公開香港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地位是一大敗筆,另一方面港府不予《金融時報》資深記者馬凱(Victor Mallet)工作簽證引起了西方媒體的注意,繼而勾起了四年前雨傘運動後國際社會又一次的對香港之關注。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P. Lopez 文章說,最近與中共關係密不可分的國民黨在九合一大勝之台灣,應以香港為鑑。台灣與香港最大差別在於國民有選票,與港府毫無選擇淪為北京傀儡不同。正如不是北京和香港親中人士大呼"美國錯判香港形勢,外人勿說三道四"就能讓白宮手軟,台灣也不應妄想對外宣稱"票投國民黨只為懲罰民進黨,外人勿說三道四"就能置美中貿易戰於事外。在國民黨勝選後不斷吹捧"承認九二共識發大財"的氛圍下,假若美國認為運往台灣或台灣生產的資源有被中國拿用的風險,美國政府不可能無動於衷。
和平四十年,繼續拼經濟?
197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根據國防部長徐向前的命令,宣佈從此停止炮擊大小金門與附屬島嶼。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兩岸和平40年,會被台灣獨立戰爭打斷嗎》,作者王宗偉說,台灣朝野至今對有沒有92共識與什麼是92共識,現在還莫衷一是吵得不可開交。但是其實在1979年初的這個關鍵時刻,兩岸雙方雖無任何達成口頭或文字的合致,就已經完成一個行動中形成的共識--那就是"停止敵對,拼經濟"。
文章說,在冷戰時擔任過雷根政府重要幕僚,以"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而近年更加聞名於世的,美國重要國際關係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12月來台發表的幾場演講,認為中美的衝突最終還是有希望可以避免的,戰爭不是注定無法修改的命運。其實中美在未來的幾十年內要爆發衝突,唯一可能的戰場就是台灣。對已經享受40年和平發展經濟的紅利台灣人來說,戰爭在政治上是一個永不可以接受的選項。
美中兩國都將轉向聚焦內政?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文章《美中關係走向何方》,作者楊蘇棣(Stephen M. Young)說,儘管習近平企圖成為中國的萬年領導人,但他最近已面臨一些嚴峻逆勢。所有的客觀報告一致顯示,中國經濟已陷入成長遲緩丶發展停滯,川普祭出的關稅懲罰已打亂北京當局的經濟佈局。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令人存疑,一些外部分析認為,中國的實質經濟成長率,已從北京當局長期引以為傲丶且一度視為理所當然的10%或7%水準,萎縮到僅剩幾個百分點。
文章認為,基於前述種種情況,習近平將難以和大幅增加國防開支的川普匹敵。因此,如果這位中國強人夠明智,應該會收斂他的野心,多關注自己國內的問題,而非在國外興風作浪。美中兩國領導人都將其主要心力,聚焦於應對內部的經濟和政治挑戰。但是,在即將邁入2019年之際,華府和北京審慎應對雙方共同關切的議題至關重要,全球其他國家對此也充滿期待。
"改革"一詞有了新的解釋
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文章《中共正在改變改革開放的歷史敘事》,作者洪振快說,在全世界的眼中,中共領導人中對改革開放功勞最大的是鄧小平。但這個以往的公眾印象正在被改寫,鄧小平的地位正在被習近平超越乃至取代。
鄧小平的地位正在被改寫?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PI 文章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大的特點是經濟上接受市場經濟--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市場經濟才寫入中共黨章和憲法,獲得了合法性,但在它前面加上了"社會主義"的限定語,實際上就是不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而政治丶意識形態上仍然堅持毛式話語。這種"政左經右"的改革是一條腿走路的跛足改革。
作者認為,中共新的改革開放敘事,以收權丶集權的習式改革替換了放權的鄧式改革,這使得"改革"的詞義已經嚴重混亂,但區分是假改革還是真改革未必有多大意義,因為"政左經右"的改革思路實際上也是從鄧小平那裡延續下來的,中共只改經濟不改政治的思路不會變,除非經濟崩潰或外力大到其不得不改變。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2018年的腳步已慢慢遠去,新一年的畫卷緩緩展開。對中港台來說,2018年波瀾迭起:人大修憲、問題疫苗動搖公信力、台灣失去邦交國、香港爭議高鐵通車……德國之聲帶您回顧本年度熱點話題。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2018新年伊始,瑞典籍華人、香港銅鑼灣書商桂民海再次引起了外界的關注,他今年1月與兩名瑞典外交人員乘火車前往北京時被捕。桂民海之後在一則認罪影片中,指控瑞典利用他作"旗子"。轉眼已到了年末,看來2019年的元旦,桂民海還得在中國過。
圖片來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瑞典公民桂民海的名字可能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依然陌生,但提起中國遊客在瑞典飯店被警方「粗暴對待」,大多網民都看過相關影片。事件正在熱議之時,瑞典一檔諷刺脫口秀節目成為輿論焦點:主持人對中國遊客、中文發音、關押桂民海等內容進行了滑稽處理和諷刺性評論。播出後在中國上下引發憤怒。
圖片來源: youtube - SVT Humor 三月初人大會議通過了修憲提案,國家主席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被取消。就此,習近平理論上有了終身執政的可能性。「修憲」在社交網路上引發激烈爭議並一度成為網路審查的敏感關鍵詞。官媒強調不設限並不意味著「終身制」。
圖片來源: DW 中美「貿易戰」早在去年就初露端倪,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當時宣佈對中國進行301調查。3月初,川普签署公告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徴税,北京隨後也對美國大豆等商品加徵關稅。你來我往的中美貿易戰膠著多月,因為孟晚舟事件把加拿大也捲了進來,這場風波將會在2019年繼續下去。
圖片來源: Colourbox 5月以來,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都宣佈與台灣斷交,目前台灣與17個國家仍維持外交關係。如何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無疑是民進黨明年面臨的重要議題,更是深深影響著蔡英文2020的連任之路。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 Pon 長春長生公司7月被中國藥監部門發現在生產狂犬病疫苗時對生產記錄進行造假。事件引發許多幼童家長擔心。中國當局宣佈重罰長春長生91億,但這起醜聞已嚴重消噬著公眾對疫苗接種體系的信任。同時,香港在疫苗風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有完善監管的香港,外國疫苗也有保證,許多大陸民眾因此選擇南下打針。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Yadong 今年7月,劉曉波遺孀劉霞由北京飛抵柏林,翻開生活的新一頁。抵達德國後劉霞一直保持低調,甚至沒有出席丈夫劉曉波的追思會。劉霞好友廖天琪透露,劉霞告訴她會在德國做自己喜歡的事,繼續攝影、畫畫和寫作。與此同時,外界為劉霞的胞弟劉暉被留在北京表示關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ehtikuva/J. Nukari 被譽為香港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耗資853億元興建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9月正式通車。除了造價高昂、破壞環境等問題外,最大爭議是「一地兩檢」,即中國大陸的執法人員在區內執行大陸法律。高鐵通車不久後,造價昂貴的港珠澳大橋也正式開通,它是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圖為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參加高鐵香港段開通儀式。
圖片來源: Imago/Xinhua 中共高官妻子在法「尋夫」,給事件帶來罕見的戲劇性:國際刑警組織主席孟宏偉的妻子在法國報案稱,孟宏偉於9月底回中國之後失蹤。孟宏偉後來被中國官方宣佈「因受賄嫌疑而接受調查」。國際刑警組織11月末召開年會,選出新主席——韓國人金鐘陽。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R. Rahman 一列台鐵普悠瑪列車10月末在宜蘭發生出軌事故,造成十幾人死亡,近200人受傷。日本的製造商承認線路設計有失誤。
圖片來源: Reuters/Str. 新疆人大10月修法,將備受爭議的「再教育營」納入《去極端化條例》,並稱之為「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此前,聯合國報告指控中國將上至百萬新疆民眾關進「再教育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11月中旬,「佔中三子」 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等多名雨傘運動參與者的案件在香港法庭開審。被告都在庭上表示不認罪。案件預計2019年年初宣判。一旦定罪最高刑罰可被判處入獄7年。除了民主問題、香港的言論自由空間也讓外界感到擔憂。香港外國記者協會副主席、《金融時報》資深編輯馬凱周遞交延長工作簽證的申請遭到香港政府拒絕。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