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牆外文摘:哇哈哈的「愛國」難題

2024年7月28日

有評論認為,中國最大飲品生產商「娃哈哈集團」的接班人宗馥莉面臨的困境,並不是國進民退和開放市場之間拉鋸的問題,而是從一開始,國有經濟就一直沒有真正退場過。這個時代,已經沒有民營企業的機會。

中國的大型企業 有多少能夠真正稱得上是「民族企業」(資料圖片)
中國的大型企業 有多少能夠真正稱得上是「民族企業」(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中國最大飲品生產商「娃哈哈集團」的接班人宗馥莉突然辭職又迅速回歸的戲劇引起了巨大關注。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娃哈哈」撕開了「中國民族企業」遮羞布》,作者上官亂認為,此事暴露了中國民企在有限市場、民族主義與中共體制下博弈生存的真實面目,也撕開了「中國民族企業」的遮羞布。

上官亂說,哇哈哈創始人宗慶後背靠政府,大方享用起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市場手段三大自助餐,用市場手段幹掉樂百氏,用民族主義打敗外資達能,用愛國主義打敗農夫山泉。在送走了達能之後,宗慶後開始了他的第二個算盤——和杭州國資談判,希望國資能退出46%的股權。殊不知,這才是他真正的生死局。宗慶後以為很簡單的清除國資計劃,一直到他去世後,也沒有解決。因為國資退出既不是一個商業問題,更不是宗慶後能夠再次操作民族主義的對手,因為國資就是民族主義本身。而且這個問題最終成為宗馥莉接班的最大障礙——因為現在,不是國資佔了娃哈哈多少不清晰的股權的問題,而是宗馥莉控股的宏勝等合資外的公司過去架空了擁有46%國資股權的娃哈哈母公司,這到底算不算侵吞國有資產?國資、政府,一直在娃哈哈的壯大之路中若隱若現,隨時等著收割一切。矛盾終於在宗馥莉接班以後集中爆發。

文章認為,其實娃哈哈的問題,都並不是國進民退和開放市場之間拉鋸的問題,而是,從一開始,國有經濟就一直沒有真正退場過,就像娃哈哈體內一直盤踞的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杭州國資。就在剛剛過去的三中全會,「改革」二字打了滿屏,但是不過是把過去的開放改沒了,提出的口號是「推動國資國企坐大做優做強」,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宗馥荔的機會。

阮富仲之後,越南 「竹子外交」能否延續?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文章《越共總書記阮富仲逝世:他在越南政治經濟外交留下了什麼遺產》,作者Judy Wu指出,長達14年的阮富仲時代借由反腐運動恢復越共在人民心中的信心,同時也借由「竹子外交」帶領越南融入世界,並透過經濟成長建設越南成為現代化國家並創造黨的合法性,借此保持越共的統治地位。

文章說,作為教授與學者的阮富仲並沒有地緣政治的強人形象,但他憑借慢慢建立的威望卻足以與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傳統夥伴建立緊密的關係,更讓現存幾個共產國家為其舉辦弔念。在其逝世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前往越南駐北京大使館弔唁,並在弔唁簿上寫下「沈痛悼念越南人民的傑出領袖、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阮富仲」,更派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率團參加喪禮,顯示中方高度重視中越關係。俄羅斯總統普丁也在向弔唁電文中提到:「阮富仲作為俄羅斯真正的朋友將永遠被俄羅斯銘記。」至於其他的共產國家,如古巴、寮國,都將在國內為阮富仲的逝世舉行全國哀悼,期間降半旗並不舉行娛樂活動致哀。

另一方面,阮富仲也讓越南與西方國家和各種國際組織建立並提升關係,他不僅說服了美國承認他所管理的政體的合法性,更被邀請以國家元首的身份訪問白宮,並親自接待和會見了幾位來訪的美國總統。在阮富仲任內,越南告別了過去與美國的戰爭陰影,為雙邊關係開啟了一條充滿合作的道路。這顯示阮富仲的外交遺產將持續帶領越南與各國維持著良好且平衡的關係。

對岸根本不把台灣視為「假想敵」?

台灣「風傳媒」發表書摘文章《川普直言不諱,兩岸豈能充耳不聞》,作者趙春山指出,假如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將對台、美、中的三個雙邊關係,造成重大衝擊。

文章說,川普一旦勝選,他特立獨行的作風,可能讓盟國更加無所適從。美國是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台灣對美出口已連續7年出現正成長。台灣不僅對美享有長期貿易順差地位,美國且是台灣第三大外資來源國,也是尖端科技主要來源。「在商言商」的川普,能因此輕易放過台灣?

作者認為,民進黨政府強調「備戰」重於「避戰」,但忽略了以當前兩岸實力的不對稱,對岸根本不把台灣視為台海戰爭的「假想敵」。以對岸處理澎湖漁民越界捕魚的手法看,中共此時更擔心兩岸出現「擦槍走火」的意外。台灣應避免因備戰而成為亞洲的火藥庫,更須從兩岸關係找到避戰的辦法,這應較美國的安全保障,付出更小的代價。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