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如何穿越中國的政治高牆?

摘編:張平2015年8月23日

天津爆炸案會真相大白嗎?「雙城論壇」開啟兩岸關係新模式?網路威權主義還能持續多久?

China Explosion in Tianjin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inaFotoPress

(德國之聲中文網)評論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說,中國大陸的監控言論與輕率管制危險品,是專權體制的一體兩面。一面是儲存危險品乃保護掌權者利益的一部份,或讓他們斂財,或根本就是暴力政權的資產,危險品儲藏的重要性絕對在對周邊居民安全考慮之上;另一面監控言論也是出自維護專制政權的目的,故天津爆炸後,一口氣封了三百多個網站,有網民因為透露死亡數字遠超過官方公佈的,被公安扣查。

李怡說,至於傷亡數字、死亡名單,就也與歷次天災人禍一樣,何曾有一次是真實的?大多數遭難者的家屬,似乎都接受已發生的事不可挽回,故只要求賠償,對事故責任就輕輕放過。「因為只顧活著的人而不追究災難責任,災難就會一再發生。爆炸後的事態展現中國更大的悲劇」。

兩岸關係的務實模式

台灣《蘋果日報》發表評論《柯P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作者童振源認為,大陸處理雙城論壇的務實模式,不再堅持台灣必須接受九二共識為政治前提,為兩岸互動留下一著活棋,值得鼓勵。這個兩岸互動新模式既維護兩岸城市交流,也維護大陸的政治底線。同時,這個新模式既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轉型創造正面力量,也為民進黨可能執政後的兩岸關係轉型奠定基礎。

童振源說,雙城論壇是否能舉辦的焦點原在於柯文哲市長是否承認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但是,柯市長在兩次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既沒有承認九二共識,也沒有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童振源說,這是大陸對美國處理兩岸爭議的妥協模式。這次經驗也說明大陸是務實的,既然希望維持兩岸和平發展,便會對台灣展現適當的彈性與妥協。

網路威權主義的成功

新聞與傳播學者李立峰在香港《明報》發表文章,討論網路威權主義。他認為,網路对威權主義國家的訊息封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同時,威權主義國家自有應付和管制網路的方法。中國大陸就是最佳例子之一。李立峰引用學者Rebecca MacKinnon的觀點說,大陸政府能成功地管制網路,重點在於它其實並沒有無時無刻地和完全地壓制所有人的網上言論。它禁止大部分人通過網路接觸境外媒體以至西方的社交網站,但同時容許有能力和有需要的人「翻牆」。它容許百姓就社會問題和事件發表意見甚至批評政府,但極力防範「線上言論」演變成「線下行動」。它容許網上出現新的意見領袖,但同時培養一批為意識形態護航的「網路打手」。它鼓勵新聞機構邁向「全媒體」時代,但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會禁止媒體進行訊息直播和限制媒體與網民的互動。

李立峰又引用學者徐洛文的觀點,討論香港香港網路空間的殖民化,指出在佔領中環以至雨傘運動期間,政治權力其實頗為有效地應對了新媒體科技所產生的力量。李立峰提醒說,正如近年有關香港新聞自由的討論一樣,當「個別事件」累積起來時,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趨勢,這趨勢告訴我們不要視網路言論自由為必然。

「渴望自由的人只需要一次」

作家慕容雪村在《紐約時報》專欄發表文章《十四個梯子和一個春天》,認為中國網路防火長城不僅把中國變成了一座與世隔絕的訊息監獄,還利用人們的無知,向13億中國人灌輸好戰和仇恨的意識形態,假如這堵牆可以長久存在,牆後的中國必將再次變成一個封閉、保守和好戰的國家。

慕容雪村指出,網上網下的事情都可以證明,中國政府對自由的表達和交流越來越難以容忍,在它的統治之下,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封閉和保守的前網路时代。「但我不相信這種狀況會持續永久」。「近年來,我也看到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覺醒,他們對防火長城的憤怒,其實也正是對這種種限制——審查、屏蔽、阻斷——的憤怒,越來越多。無知之幕之下的人們意識到自由表達和完整訊息的可貴,這也是他們的戰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對抗中,防火長城將獲得無數次勝利,而渴望自由的人們只需要一次——推倒無形的高牆,看見真正的春天」。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