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曉波魂緲緲 解嚴路漫漫

張平
2017年7月16日

台灣解嚴三十年了,中國也能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嗎?劉曉波的遭遇,讓觀察者對中國局勢與民主未來感到悲觀。

Hongkong Liu Xiaobo Trauermarsch
周六香港數千民眾追悼劉曉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V. Yu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專欄作家紀思道文章《劉曉波,我們想念你》,文章說,

如果說,劉曉波死的方式是對中國壓迫的控訴,他的死同時也突顯了西方領導人的懦弱,他們太過膽怯,沒有用任何有意義的方式來提出劉曉波的情況。川普总統在二十國集團首腦會議的間隙,在漢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了面,但川普根本沒有提劉曉波的名字。

文章說,"有朝一日,在民主降臨中國後,天安門廣場上將有一個劉曉波的紀念碑。但在一個自由的中國裡,永遠不會有習近平的紀念碑,他在執政期間主持了對異見的嚴厲打壓,大大地減少了中國的自由度"。

西方對中國人權問題越來越淡漠

台灣《蘋果日報》發表六四學運領袖王丹文章《走康有為的路 流譚嗣同的血》,王丹說,

劉曉波之死也告訴了我們一個其實很清晰,但是大家都不願承認的事實,那就是:對於中共來說,即使最溫和的主張,只要是以憲政民主為基礎的,都是不可接受的。不管這樣的主張多麼溫和,不管提出主張的人如何地表達善意,對於中共來說,都是"國家的敵人",都是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的。從體制內的前總書記趙紫陽,到體制外的異議人士劉曉波,從來都是如此,毫無例外。

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圖片來源: Reuters

王丹說,劉曉波的慘烈結局,固然是中共毫無人性的迫害所致,但是正如紐約大學法律系教授孔傑榮所指出的,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人權問題越來越淡漠,幾乎到了放棄的地步,這樣的縱容和綏靖政策,也難辭其咎。劉曉波之死,必將在國際社會激發起巨大波瀾,要求檢討對華人權政策的呼聲也將取得更大的話語權。面對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慘死,再親中的政黨和政客恐怕也只有瞠目結舌,重新思考。

"親中愛台論"沒有道理

台灣《風傳媒》發表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文章《台灣解嚴三十年,中國何時解嚴》,文章說, 最近台灣出現"親中愛台論",在此時此刻,更顯得光怪陸離,諷刺味道十足。台灣不是不能親中,但"親中"要有道理。如果中國今天就已經是劉曉波嚮往的國度,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憲政的中華聯邦共和國,台灣要"親中",還有一點點道理。然而,當現實中的中國依舊是一個"極權獨裁國家",或頂多是一個"柔性的極權獨裁國家"(soft totalitarian state),而且正針對性對台灣展開外交戰的時刻,且從不排除武力犯台,台灣無端吹起所謂"親中"的歪風,更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了。

文章說,中國何時"解嚴"?中國何時走向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現代化?乃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不過,從若干跡象看來,美國政治學界,尤其是國際關係領域學者,似乎正彌漫著一片悲觀的氣息,認為中國不會因為經濟與社會現代化就快速走向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中國真的會成為當代現代化理論的唯一例外嗎?簡單的說,在邁向資本主義和利伯維爾場的道路上,歷經長期經社現代化之後,一黨專政的威權或極權統治依然可以屹立不搖。果真如此,那中國"解嚴"真的就是遙遙無期了,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悲哀?

"用積極自由來爭取消極自由"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劉曉波永不熄滅的政治遺產》,作者陳岳生認為, 劉曉波的道義與政治反對,最主要是集中在他本人所說的"用積極自由來爭取消極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反對源點。如果人們不去抗爭、不去追求一種自由的權利,當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一種不被人幹涉的自由。

文章說,劉曉波道義所支撐起的政治反對,在他以後,有些觀念理念必然會隨著他被迫害發生劇烈變化,比如"我沒有敵人"今後應該是沒有現實市場的。更主要層面,劉曉波的政治反對,必將引領這個國家的變革更進一步,比如爭取更大的積極自由,這一點是觀察劉曉波影響力切勿輕視的,這個力量看似弱小,而一旦發酵,則有席捲天地之力。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