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絕望中希望之光

張平(摘編)2016年3月20日

有評論認為,香港人應該做好自救準備,台灣則應該在新的政治處境中從頭再來。

Hongkong Proteste 16.01.2015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德國之聲中文網)時評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港獨思潮芻議》,認為"梁振英絕對是港獨之父"。首先,如果不是他上任以來展現出事事聽命中共,所有施政都"顧全大陸"的話,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港獨意識不會如此蓬勃,主張自決的本土民主前線也不可能在新東補選中獲得6萬多票;其次,如果不是他在去年施政報告中狠批《學苑》的民族自決論的話,香港自決及港獨就不會在社會引起如此廣泛討論。

李怡認為,按照兩個人權公約第一條的民族自決規定,香港在法理上是可以公投自決而成為獨立國家的。不能這麼做的原因只是由於專權政治的中共強權不容許。"若人生的追求不是只考慮成敗得失,而是首先考慮是非對錯,那麼絕不能因為強權不允許我們就想都不能想","香港人至少在思想上要有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準備"。

民進黨應該警惕外交"骨牌效應"

中國大陸與甘比亞建交,是打臉馬政府,還是對未來的蔡政府施壓?台灣《聯合報》發表社論《陸甘建交,打誰的臉》認為,"這是打臉馬政府"是阿Q語言:好像這樣就不是打臉蔡政府,也不是打臉台灣。

文章認為,民進黨應警覺,如果出現"骨牌現象",那就不只是逐漸失去邦交國而已,而勢將影響到台灣的國際參與之全局,進而阻障台灣的經貿佈局,再牽動內部的政治與社會鬥爭。文章說,每次發生此類事件,如果北京都要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宣示一次,兩岸關係豈堪設想?

北京與岡比亞復交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在絕望之下重建香港

政治學者呂大樂在香港《明報》發表文章《絕望的想像與不願等待的心理》認為,時下年輕人口中的絕望,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情緒的反應。這種絕望的想像近年在年輕人圈子裡能夠迅速擴散、廣泛流傳,並且為他們所接受(儘管在程度上並非一致),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呂大樂認為,香港社會要進行重建,必須認真想想如何重新打造願景。"回顧過去十多年的社會發展,香港是上了寶貴的一課。誰說社會的制度最難改變?誰說制度性因素是最具對抗迅速逆變的東西?原來很多制度性的東西可以變得比我們想像中更快、更急。既存的雖未至於隨風而逝,但早已大打折扣。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重建,肯定是艱巨的社會工程"。

台灣應重新思考自處之道

新華社新聞稿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寫成"中國最後領導人習近平",並為多家中媒所轉載。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中國最後領導人?》認為,這起烏龍事件,在習近平密集考察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三家黨媒,要求"媒體姓黨"後發生,顯得格外有意思。

社論認為,中國現在的特殊情形,不只反映了中國這個民族的悲劇際遇,更值得台灣深度認識的是:中國內部的政經社會出了很大的問題,其帶給習政權的壓力實與造神的程度成正比。"這種外強中干的脆弱性,對照新華社經過內控機制的層層把關,仍然未能攔截'中國最後領導人習近平'面世,不也頗見蹊蹺?"社論認為,面對這樣的中國,台灣應該重新思考自處之道。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