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被隨意操控的歷史與現實

摘編:張平2015年12月27日

媒體評論認為,在中國,從言論案件、兩岸關係到歷史沉船,都存在被隨意操縱的危險。

China Prozess Pu Zhiqiang
維權律師浦志強被判緩刑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蘋果日報》發表多篇文章討論浦志強案。人權律師滕彪認為,此案的關鍵不在表面上刑期的輕重。"一個公民,僅僅因為幾條微博就被關押,並安上煽動民族仇恨、尋釁滋事等可怕又可笑的罪名,這本身就表明,這個政權把自己放在了人類自由之敵的位置"。

滕彪說,浦案和其他每個政治案件一樣,反映了中共操控司法的隨意性,人可抓可放,罪可增可減,程序可長可短,央視可上可不上,結果可輕可重;不管獄中還是獄外,待遇可好可壞。即使緩刑,也可生出多種花樣。此類案件,在幕後操控者那裡,沒有什麼可以預期的法治規則發揮作用。"這種隨意性才是真正可怕之處。這極大地惡化了政治犯的處境,並增加了抗爭者的潛在風險。而這也正是專制政權想要的效果"。

媒體人李平在文章中認為,浦志強被判緩刑之後,海內外網站都出現感恩的聲音,對輿論的誤導效果特別強,一是混淆有罪與無罪的界限,以輕判、人道掩蓋高、浦兩人無罪被囚的事實;二是製造對中共領導人的期望假象,減少對其形象的影響。

古代沉船與現代主權

海洋考古專家彼得?B•坎貝爾(PETER B. CAMPBELL)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古代沉船如何成為爭奪海上主權的工具》指出,在過去幾年中,加拿大、俄羅斯及中國的政界人士認識到,他們可以利用海底沉船來宣示新的領海主權。這種對科學的政治化濫用行為正在將世界引向爆發衝突的道路。

坎貝爾說,雖然南海在歷史上歸中國和鄰國共有,但北京在過去一年開始建造人工島嶼,宣稱該水域是中國的領海。受政府資助的中國考古學家在存在爭議的海域找到了逾120艘沉船。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勵小捷明確表示,"海上考古是彰顯國家主權的行動。" 坎貝爾認為,和其他濫用考古資源的國家一樣,這是在利用捏造的歷史上的歸屬權來公開篡奪土地。

台灣觀光業的隱憂

《自由時報》認為台灣光光業過渡偏重中國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P. Lin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觀光客突破千萬人的虛與實》認為,台灣觀光業過度偏重中國,儘管帶來若干外匯收益,讓統計數字相對好看,卻未必有助顯著提升整體經濟。"中國客大增,卻只見人潮、不見錢潮,國內業者白忙一場,也排擠了國內旅遊,更讓中國把陸客做為左右台灣政經的工具"。

社論說,台灣大選期間,中國已大舉限縮陸客前來,幅度據報導可能高達九成五;選後或將繼續以此為手段,視大選結果對如果重新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施壓勒索。"在中國併吞台灣的路徑圖上,沒有所謂'政經分離'這回事";"降低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不論經貿或觀光,都是大選辯論及投票須慎思明辨的重要課題"。

國家隊與企業商戰

中國"紅色供應鏈"前鋒紫光欲入股台灣第二大封裝測試廠硅品,一場併購案掀起兩岸半導體產業激戰。媒體人顧爾德在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認為,從中芯到紫金,十五年來兩岸高科技戰爭愈打愈烈。這既是國家層級的產業策略戰,也是企業間的商戰。台灣人才、技術一再被中國買去,而台灣政府也提不出下一世代的產業策略以擺脫對岸競爭。

顧爾德說,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海洋國家,一直以來就是靠著對外開放來繁榮經濟。兩岸的競爭與商戰實屬正常,沒必要特別把對手妖魔化。"但是,面對中國國家隊,台灣政府沒有自我警惕,八年來一心只想尋求與中國市場的連結,真的連結上,就只能門戶洞開、被動地讓中國業者直搗"。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