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的關稅攻勢下,金磚國家更加團結了嗎?圖片來源: Mika Otsuki/The Yomiuri Shimbu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這些國家從不信任美國,川普正在證明它們是對的》,作者Matias Spektor(巴西智庫聖保羅瓦加斯基金會政治和國際關係研究者)指出,川普总統宣佈對全球南方兩大經濟體印度和巴西加徵50%關稅後,與歐洲、韓國和日本已經默許華盛頓在貿易上的許多要求不同,印度和巴西沒有屈服或恐慌,而是發起反擊,並爭取時間來激活醞釀多年的替代夥伴關係,政治學家稱之為「戰略對沖」。這是一種生存策略,正在幫助各國反擊川普,但同時也在推動世界走向更分裂、更危險的境地。
文章認為,在這場博弈中,儘管體量龐大,中國並未提供真正的替代方案。北京提供的夥伴關係自帶依附屬性,例如有利於中國出口的優惠貿易條款;周邊國家對其戒心深重,其國際影響力網路仍遠遜於美國。金磚國家集團雖提供協同合作的論壇,卻缺乏真正的治理結構。巴西和印度等國可能認為,與其加入北京的勢力範圍,不如自力更生。
巴西和印度都選擇「硬剛」回應川普关稅圖片來源: Mika Otsuki/Yomiuri Shimbun/AP Images/picture alliance 作者說,巴西和印度正在證明,新興力量即使面臨外部壓力和內部缺陷,也能保留一定主動權。從印度尼西亞到南非,從土耳其到菲律賓,各國都在密切關注。這些國家也表現出不願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選邊站隊的態度,它們尋求追求自身利益的空間。它們所缺乏的正是抵制框架——直到現在。
習莫普天津會晤:金磚國家被川普越挫越旺?
近九成駐華外國記者遭遇採訪受挫
駐華外國記者協會(FCCC)近日發布2024年媒體自由度年度報告《新紅線:駐華外國記者面臨日益增長的障礙》指出,儘管後疫情時代外國記者簽證辦理狀況有所改善,但記者在中國的報導環境持續惡化,面臨的障礙日益增多,其中包括「紅線」範圍擴大、地面阻撓以及法律騷擾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彭博社駐港記者延簽被拒 外國記者協會:加深新聞自由受侵蝕擔憂
報告指出,中國當局對「敏感」話題的界定變得模糊不清,曾被視為非政治領域的中國經濟,如今已成為敏感的「雷區」。與經濟相關的議題,例如青年失業、通貨緊縮、農民工生活條件和與美國的貿易戰,現在都面臨著嚴格審查。在2024年,近九成的記者(86%)表示曾經歷採訪請求被拒絕或取消。超過四分之一(26%)的記者認為他們的網路賬戶曾被駭客攻擊。警方、便衣人員、無人機和數字追蹤等無處不在的監控,嚴重限制了獨立報導的空間。
報告還介紹了中國同事所面臨的壓力。近四成(3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中國同事至少經歷過一次被施壓、騷擾或恐嚇的情況。
中俄結盟,走投無路者抱團全暖?
台灣「上報」發表《說白了 俄羅斯經濟已撐不下去》,作者洪耀南(台灣淡江大學外交系中國大陸研究所學者)認為,自2022年開戰以來,俄烏戰爭從未只是軍事衝突,更是一場全面燒蝕俄羅斯經濟根基的消耗戰。2023–2024年,俄國GDP年增率表面超過4%,看似強勢復甦,實則是靠軍費、補貼與能源出口堆砌出的短命紅利。普丁一手營造出「戰爭帶動成長」的幻象,卻將整個國家推向經濟內爆的斷崖。
文章說,普丁高調出席北京九三閱兵,形同對外昭告:中俄「戰略同盟」合作上不封頂。雙方深化貨幣合作、擴大能源與軍工貿易,試圖共同對抗西方制裁。但這場結盟,更像是兩個缺乏選擇的政權抱團取暖。習近平集合抗美集團集體亮相,十分風光,但中國本身也面臨內需疲軟、青年失業與資本外逃的壓力,對俄羅斯來說,這根「盟友繩索」恐怕更像是拖往深水區的鐵鏈。
作者認為,普丁或許還能撐一段時間,但俄羅斯這個國家,還有多少未來可以揮霍?這才是我們,與全世界,真正該關心的問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過去十年,圍繞烏克蘭衝突曾有過許多外交努力,德國之聲梳理有哪些關鍵節點。從明斯克協議,到美國兩任總統,多個國家曾出面調停。
圖片來源: Alexei Druzhinin/TASS/dpa/picture alliance本周五,川普与普丁在阿拉斯加的美軍基地會晤。川普称這是試探性接觸,烏克蘭和歐盟則警告必須維護其根本安全利益。過去十年來,和平努力曾屢告失敗。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Mihail Metzel/AP Photo/dpa/picture alliance2015年2月6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俄羅斯總統普丁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克里姆林宮會晤,就終結烏克蘭東部戰事磋商。2014年3月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後,2014年4月起,烏克蘭軍隊與俄羅斯支持下的分裂分子在頓巴斯戰鬥。
圖片來源: Sergei Ilnitsky/dpa/picture alliance新明斯克協議(或稱明斯克協議II)簽署。2015年2月12日,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普丁、梅克爾、奧朗德以及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白俄羅斯首都合影。新明斯克協議旨在緩和烏克蘭東部戰事。明斯克協議I約定的停火僅維持很短時間。
圖片來源: Alexei Druzhinin/TASS/dpa/picture alliance明斯克協議未能終結衝突。另一項外交努力同時進行:自2014年7月,德國、法國、烏克蘭和俄羅斯就所謂「諾曼底模式」談判。這是在諾曼底登陸70周年之際發起的。2019年12月在愛麗舍宮的會晤中,新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首次與會。
圖片來源: Eliot Blondet/ABACA/picture alliance美國、北約、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繼續展開緊鑼密鼓的談判回合。2021年6月16日,拜登自上任後首次當面會晤普丁。拜登強調烏克蘭的領土完整與主權。普丁則否認對烏克蘭東部緊張局勢負有任何責任。
圖片來源: Patrick Semansky/AP Photo/picture alliance鑑於烏克蘭緊張局勢加劇,拜登與普丁於2021年12月7日舉行視訊會議。拜登警告莫斯科如果入侵烏克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後果」。不過,拜登同時強調美國不會派出軍隊。
圖片來源: Mikhail Metzel/Sputnik/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德國嘗試緩解局勢。2022年2月15日,德國總理肖爾茨前往克里姆林宮會晤普丁。僅五天後,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攻勢。普丁在電視講話中僅稱之為「特別軍事行動」。這次會晤是戰前最後一次直接外交接觸。
圖片來源: Mikhail Klimentyev/Sputnik/dpa/picture alliance2022年3月,在土耳其斡旋下,烏克蘭與俄羅斯代表團多次在伊斯坦堡直接和談。儘管未能達成停火,但土耳其促成一項糧食協議的簽署,保障烏克蘭通過黑海的出口。之後雙方交換戰俘。
圖片來源: Ozan Kose/AFP2023年7月,北約在維爾紐斯舉行峰會,美國總統拜登、北約秘書長斯托滕貝格問候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此次會晤旨在強調北約對烏克蘭的持續支持。
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picture alliance/dpa2025年1月川普再任美國總統。為確保其支持,澤倫斯基訪問華盛頓。然而,2025年2月28日在白宮的會晤卻發生爭執,並且是在鏡頭前。川普指責澤倫斯基不感激。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出現疑問。
圖片來源: Saul Loeb/AFP/Getty Images2024年9月,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前往基輔,會晤澤倫斯基。她強調歐盟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
圖片來源: Efrem Lukatsky/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3年8月,4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吉達舉行會晤。俄羅斯未受邀請。2025年3月,沙烏地王儲薩爾曼會晤澤倫斯基,討論沙烏地的調停角色以及人道、經濟合作。
圖片來源: SPA/Xinhua/picture alliance2025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葬禮之際,澤倫斯基與川普出人意料地在聖彼得大教堂舉行會晤。二人事後表示,15分鐘的單獨對話「很有成效」。
圖片來源: Ukrainian Presidential Press Service/Handout via REUTERS 2025年5月9日,一輛特別專列駛向基輔,專列上是英國首相斯塔默、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及剛就任三天的德國總理默茨。波蘭總理圖斯克也前往烏克蘭。其共同聲明中表示,此次訪問是「支持烏克蘭反對俄羅斯野蠻非法的全面侵略的明確訊號」。
圖片來源: Stefan Rousseau/REUTERS2025年6月,加拿大G7峰會,川普提前離開,西方盟友未能彰顯出團結一致。會後也沒有共同聲明。澤倫斯基未能按計劃與川普会晤。
圖片來源: Michael Kappeler/dts Nachrichtenagentur/IMAGO2024年11月,川普任命房地產大亨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為總統特使。維特科夫多次前往莫斯科會晤普丁,最近的一次是2025年8月6日。維特科夫被視為川普多年的親信,但他的任命也引發質疑。
圖片來源: Gavriil Grigorov/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周四,默茨在柏林與澤倫斯基會晤。目標是,發出明確訊號,反對以烏克蘭領土做交易。澤倫斯基警告普丁不可信。默茨強調,領土問題不能繞過烏克蘭決定。
圖片來源: Guido Bergmann/BPA/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