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建議,如果台灣有餘裕,Taiwan can help,能提供中國大陸所需藥品,就應該去做。此說立刻在台灣社會引來不同看法。台灣「上報」發表社評《中國可以對我不仁,台灣不必對它不義》,認為台灣政府當然應該謹慎地面對日益嚴峻的中國疫情 ,但也應該哀矜勿喜,甚至適時地表達馳援之意。
文章指出,儘管台灣幾次重金捐款中國的經驗與回饋都相當差,台灣畢竟還是中國的鄰居,現下估計至少仍有10數萬台灣人在彼岸生活;大象一翻身,台灣很難不受衝擊。中國的搶藥潮已經蔓延到香港。台灣食藥署必須盡快啟動藥品供應的監控機制,並提醒相關藥廠提高備料,以防不時之需。
文章說,裡有殯,不巷歌。台灣走過好幾波疫情突起的煎熬,深知那種不得不面對病毒的壓力與恐懼。更何況,中國人民無法得到效力更好的國外疫苗保護,並非他們所自願,對於可預見的中國疫情潮,甚至死亡潮,台灣人應該抱著哀衿勿喜的態度。中國可以對台灣不仁,台灣卻不必對中國不義。把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區分開來,平常不容易做得到,但在疫情蔓延的艱難時刻,卻格外有意義。人心是肉做的,本於人道,表達關懷,這是台灣人面對中國這場災厄最好的態度。
一年前,面對經濟急劇滑坡以及各地爆發的反政府抗議,中國官方終於放棄了習近平親自決定、「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政策。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怎樣開始向「群體免疫」邁出了步伐。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2年12月7日午後,當許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樣排隊做核酸之時,中國官方宣佈了改善疫情防控的新十條。除了沒有再提"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外,有關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不再查跨地區流動人員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等規定也顯示,中國告別了長期堅持的清零政策,開始通過放鬆防疫措施逐步將社會導向經由感染奧米克戎病毒實現「群體免疫」的道路。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11月11日,中國的」清零沙皇「、副總理孫春蘭還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會議上強調,中國日前出台的二十條改善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要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堅定不移堅持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由於所謂的改善疫情防控二十條部分內容與「動態清零」總方針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層層加碼」的問題仍然無法真正得到解決。
圖片來源: Liu Bin/Xinhua/IMAGO 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長達100多天的烏魯木齊,一棟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嚴格防疫措施導致被封在樓裡的民眾無法逃走、消防人員也長時間不能越過障礙救火。官方稱,火災造成包括兒童、老人在內的10人罹難。該事件最終成為各地爆發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議活動的導火索。很長時間以來,清零政策導致的層出不窮的防疫亂像已經引起民眾廣泛不滿。對許多人來說,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離、歧視、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員對權力的濫用。
圖片來源: UGC/AP/dpa/picture alliance 烏魯木齊大火在數十所大學和多個省市引發學生和民眾的群聚抗議。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為其主要訴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間湧入當地的烏魯木齊中路,高呼「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議活動中,許多人高舉白紙,抗議中國政府打壓言論自由。隨著清零政策導致經濟滑坡,民生艱難、失業人口猛增、類似文革的場景重現,民眾的公民意識逐漸覺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發生的北京市四通橋抗議行動。名叫彭立發的抗議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的橫幅。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儘管對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經驗已經證明一年多來佔主導的奧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於流感,中國官方仍堅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較好效果、習近平親自決策的」動態清零「總方針,目的之一是想顯示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最高領導人決策的正確性。 為此,中國官方仍大力宣傳奧米克戎的危害,將海外放鬆疫情管控稱為」躺平「。由於缺乏真實訊息,當有20多萬員工的鄭州富士康發生疫情後,上萬工人為防感染以及不滿隔離條件而逃出廠區返鄉,令工廠生產面臨巨大危機,iPhone減產。後來招入的員工又因待遇問題暴動,遭到當局鎮壓。
圖片來源: Hangpai Xingyang/dpa/picture alliance 中國抗疫初期,身著白色連體防護服的醫務人員被稱為「最美逆行者」。隨著地方組織的落實封控的人員以及警察也穿上這樣的防護服進行核酸檢測、消殺、監控、轉運感染者和密接人員,「大白」成為這些人的代名詞。有關「大白」使用暴力的負面報導和投訴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將他們稱為「白衛兵」。新十條中有關感染者和密接人員可以居家隔離,不再一律強制隔離,不得隨意擴大高風險區,不得採取各種形式臨時封控等條款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反襯了」動態清零」的不得人心。
圖片來源: REUTERS 新十條公佈後,一些網民到武漢醫生李文亮的微博帳號下向他報告這個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國疫情初期最早拉響警報、卻遭到「訓誡」,被稱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後,民眾自發悼念他,表達悲憤。微博用戶在他的帳號下寫道,「凜冬已過,你看到了」,「醫生,我們挺過來了,我們就要自由了」。
圖片來源: AA/picture alliance 新十條一旦真正落實,圖中北京某地的這一場景也許不會再次出現。新規公佈後,旅遊平台上的機票、火車票搜索量激增。許多民眾期待能在春節期間外出旅遊或探親訪友。由於奧米克戎傳染性極高,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很快將出現感染潮。過去一年多來,中國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種停滯不前,現80歲以上老年人中,僅有40%的人接種了三針疫苗,因此,保護老年群體,「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迫在眉睫。這也是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儘管今年3月上海出現疫情時,就有專家主張「與病毒共存」,但高層仍然決定封城「清零」。長達兩個月的封城不僅給民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也令各行各業的供應鏈、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壓力。近幾個月各地不斷封控加劇了外貿下行的趨勢。德國工商會表示,因中國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過三分之一德國在華企業計劃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擴大生產,增加多樣化。對於中國現出台放鬆防疫的新政策,德國經濟界大多感到鬆了一口氣。
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dpa/picture alliance 為了替新冠政策轉彎做鋪墊,中國近日讓專家出面宣傳奧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無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等等,但部分民眾仍對放鬆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擔憂。中國政府一直拒絕批准西方疫苗供民眾施打,同時強調國產疫苗也對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護力。新政策公佈後,中國很多民眾從先前的囤食品轉為囤藥物,準備迎接感染潮的到來。有專家稱,最終90%的人將感染奧米克戎,但達到群體免疫需要多長時間,尚無專家出面預測。不過,世界盃觀眾席上人們不戴口罩盡情歡呼的電視畫面已經讓中國民眾看到了回歸正常生活的希望。
圖片來源: Tom Weller/dpa/picture alliance
中國企業的黨國特性如何取信於國際社會?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中國「黨國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安全困境與對國際政經體系的衝擊》,作者岳粵分析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指出,由於越來越無法區分企業的經濟活動和黨國的政治要求間的關係,外界對中國公司的懷疑不斷加深,進而增加了對中國的不安全感。
首先,在控制國有產權和產業政策國家資本主義戰略之外,政黨-國家加強了對民營企業的黨組織建設工作。習近平時代,黨組織被賦予了更多實際的功能。第二,通過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部門投資於優質的私營企業資產,尤其是控制眾多科技企業股權,並逐步實現了對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權掌控。同時,私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也已經成為支持黨國資本主義安全目標的重要力量。這些企業為政府提升大數據監控和危機響應能力供應了硬體、軟體和集成系統。包括社會信用體系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也有賴於少數網路公司和通訊巨頭企業的合作。
文章說,正是因為黨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使得其他國家很難區分企業的政治動機和商業動機,尤其是黨國資本主義極大改變了外界對習時代以前中國民營企業存在相對自主性的看法。所有權結構不再是衡量中國企業商業行為純粹性的標準。當前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和政策研究者會認為,中國企業的商業利益和黨的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由於不確定這些商業行動的意圖,發達工業國家對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越發警惕,擔心中國政府會利用企業、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和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作為武器。
德國之聲解析:若中共侵台,將採取何種戰略?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真的會在2027年武統台灣嗎? 美國國防部11月29日向美國國會提交長達196頁的「中共軍力報告」 ,台海局勢佔相當篇幅,除列出中共可能對台灣發動的四項軍事行動外,也特別指出中共希望共軍在2027年達成有武統台灣的能力。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共軍真能在2027年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嗎》,作者揭仲認為,現階段共軍仍不具備武力犯台「速戰速決」的能力,主要原因除航艦、大型運輸機、兩棲突擊艦、中大型直升機等「有形」的武器裝備數量仍不足外;共軍聯合後勤支援的能力與效率,仍無法支撐共軍對台灣發動一場快速的決定性作戰,更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文章說,在執行現代化聯合作戰的能力方面,共軍近年雖然有大量的新裝備進入戰鬥序列;但在將這些不同軍、兵種的武器設備妥善整合,實施現代、高效率的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能力上,卻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些工作要在2027年年底前完成,可能性極低。
文章指出,雖然聯合後勤支援與執行現代化聯合作戰能力仍不足,使共軍在2027年之前很難具備武力犯台可以速戰速決的能力;但北京是否會武力犯台,主要取決於北京對兩岸局勢發展的政治判斷。一旦北京對兩岸情勢的發展感到絕望,或是華府與台北已經明顯跨越北京所劃設的紅線,這時就算共軍戰力未達標準,北京也非打不可。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