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瑞典人有女萬事足

2007年1月2日

瑞典父母傾向於重女輕男,令鄰國稱奇,令學者迷惑。

生男生女「不」一樣圖片來源: AP

瑞典父母心懷秘密喜好:要生,就生個女兒。當然,他們是絕對不會這麼說的,畢竟,男女平等是瑞典國的理想之一。然而,人口學家卻可以從人口統計中看出這一喜好,而且只要細看一下已有兩個同樣性別的孩子的父母對待第三胎的態度就行了:什麼樣的父母更傾向於生第三胎以期得到另一個性別的孩子呢?從統計角度來看,瑞典的區別是明顯的:兩個男孩又會得到一個弟妹的概率比兩個女孩的要大5%。

這種喜好上個世紀80年代後才出現在瑞典及其鄰國挪威和丹麥。在此之前,無論是男是女,其受歡迎的程度是一樣的。令人驚異的是,對女孩的這種渴望並沒有傳染到芬蘭。芬蘭父母假如已有兩個男孩,則再懷第三胎的概率會降低幾近10%。

自從這一發現公佈以來,人口學家就在捉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80年代的這一觀念轉變。在德國羅斯多克的馬普人口研究所工作的瑞典學家安德松(Gunnar Andersson)通過一條很大的彎路靠近了這一問題。他仔細研究了人數不多的兩群人,一群是芬蘭到瑞典的移民,一群是生活在芬蘭的瑞典少數民族。

頭一眼看去,這樣的選擇可能顯得有些奇異,不著邊際,但實際證明安德松及其兩位同事的這一課題設計非常獨到,因為它可以為長久困擾人口學家的一個問題,即文化環境對繁衍後代之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的問題,提供一個有科學依據的回答。

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影響非常大。例如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移民瑞典的芬蘭女性就還像「真正的」芬蘭人一樣,今天還是更喜歡男孩,而且在統計學上表現出的喜歡程度和其祖國芬蘭今天的情況不相上下。但有一點限制,那就是幼年移民瑞典的芬蘭女性,成年後的喜好就和瑞典女性更為接近。顯然,適應他國的「生育文化」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安德鬆解釋這一結果說:「在哪裡度過童年,哪裡的影響相對就大。」

這一點也明顯地表現在安德松研究的另一群人身上:在芬蘭生活的瑞典人。幾百年來,他們就生活在過去曾屬於瑞典的一個省份。雖然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但是他們對後代的想法卻入鄉隨俗,和今天「真正的」芬蘭人一樣,更喜歡男孩,就像第三胎的情況所表明的那樣:有了兩個男孩,他們便「心滿意足」了。

誰如果閱讀安德松他們的這份研究報告,誰就會預感,父母的願望恐怕是很難改變的:文化環境對生育觀念的影響可以持續十幾年、幾十年。要想有所改變,需要很長的時間。此外,就數據品質而言,人口學者也一定會對安德松及其同事羨慕不已。北歐國家的戶籍登記內容如此出色,以至於科學家們可以它們為依據,得出極其精確的結論。研究報告的作者輕描淡寫地寫道:「我們研究的數據包括曾在1971至1999年間生活在這兩個國家的所有人的訊息。」

誰如果想研究德國的類似課題,誰就將必敗無疑:利用德國官方的統計資料,學者們連德國有多少老大、多少老二、多少老三的結論都得不出來,因為德國戶籍登記的不是「每名婦女所生的孩子」,而是「現有婚姻所生的孩子」。假如一名婦女再婚,戶籍登記的孩子數自動就會更新。因此,德國人口學者不得不依靠問卷調查,結果眾所周知,那就是有關德國人口的看法紛紜,但有科學依據的知識卻甚少。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