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na Arktis

2010年3月3日

全球變暖使得北極圈冰面減少,對一些國家來說,這也有經濟上的積極意義。近二三十年以來,中國始終強調其在北極圈的活動主要是出於環境保護、氣候變遷等純科研目的。不過,一些中國學者如今呼籲政府制定積極的發展戰略,為未來開發利用北極的航路和能源做好準備。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日前發布報告,評估中國在北極科考方面的進展以及北極對中國的經濟與戰略意義。

神奇誘人的北極圖片來源: AP

中國對北極的考察始於1994年。此後,中國不斷擴充北極科考的力量。1999年,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世界最大噸位無核破冰船"雪龍"號首次完成北極之行。十年後的2009年,中國政府決定投入20億元人民幣自主建造一艘新的科考船,因為"雪龍"號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在北極的科研需求。中國國內有多家極地研究機構,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07年,中國政府開展的一項全國性研究項目,課題包括北極的能源和開發,運輸,與北極有關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等。

從經濟方面來看,北極的運輸和能源開發潛力對中國頗具吸引力。通過北極的所謂東北和西北航線進行貨物運輸,可以大大減少從中國到歐洲和美國的航程。以上海到漢堡為例,東北航線將節省6400公里的航程。此外,迄今使用的穿過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航線存在海盜風險,該航線的保險費用也因此飆升10倍。北極航線則不存在這一風險。由於中國出口貨物運輸一半依靠海運,所以,新航線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科學家預測,在50年內,北海地區夏末就將徹底無冰。甚至有預測認為,2015年就將出現這一局面。兩艘德國貨船已於去年夏天首次在東北航線通行。儘管如此,巨大冰山和許多處淺海意味著大型貨輪將無法通過。

除運輸之外,北極可能蘊藏的大量油氣資源也是中國所需要的。但中國一直十分低調。目前,中國沒有公開的北極發展戰略。SIPRI報告的作者林達‧雅科布森(Linda Jakobson)女士解釋中國的謹慎態度時說:"首先,中國並不是北冰洋沿岸國家,所以中國對北冰洋並不擁有主權。第二,中國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大國,擁有強大的實力。中國不希望引起其它國家的恐懼、反感甚至是緊張情緒。因此,中國表現得非常謹慎。"

但一些中國學者則呼籲政府盡快制定積極的北極戰略,以把握未來在該地區運輸、開發能源的機遇。林達‧雅科布森女士認為,中國政府會採取相應的行動,"我認為,可以預期,在未來五到十年,而且很有可能在五年之內,中國將會發布白皮書,闡述在北極政策上的思路。"

林達‧雅科布森認為,"北極理事會"成員國應積極爭取中國參與到北極的各項事務中來,包括氣候變遷、海事援救行動、商船航線和能源開發等。"北極理事會"成員包括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美國、芬蘭、冰島和瑞典。中國正申請成為該理事會的觀察員。林達‧雅科布森預計,"中國將更積極地參與國際海事組織的活動。這不單包括官方的國際海事組織,也包括許多工業界的、與海運有關的國際組織。迄今為止,中國在這些組織中表現並不活躍。未來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中國在其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在北極開發的前景之下,中國與北歐國家關係的重要性也隨之加強。目前,中國已經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建立了當地規模最大的領事館。

熊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封區域大大縮小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拉雪橇的狗失業了圖片來源: Irene Quaile

作者:苗子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