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暫停接受使用比特幣為其汽車付款的計劃,首席執行官馬斯克(Elon Musk)周三(5月12日)晚些時候在社交網站Twitter上宣佈了這一消息。
此前對比特幣的高調支持態度使馬斯克遭到批評。而在周三的最新推文中,他表示,特斯拉改變計劃的原因是出於對環保的考量。他寫道:「我們對比特幣挖礦和交易過程中化石燃料使用的迅速增加感到擔憂,特別是煤炭,它的排放量是所有燃料中最嚴重的。」
馬斯克還稱,雖然加密貨幣「在許多層面上來說都是一個好主意,我們也相信其前景光明,但前提是不能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據路透社報導,馬斯克的這條推文發表不到兩小時後,比特幣價格便從54819美元附近驟跌至45700美元,為3月1日以來最低。到亞洲早盤已收復約半數失地,最新在50229美元左右。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幣出現類似走勢,也是大跌14%低見3550美元,之後回升至大約4000美元左右。
特斯拉和比特幣的關係
今年3月份,馬斯克的一句推文「你現在可以用比特幣買特斯拉」推高比特幣的幣值。此前,特斯拉披露其買入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也已一度推動比特幣暴漲。
截至3月31日為止,特斯拉稱,公司持有比特幣的公允市場價值為24.8億美元。如今,馬斯克在推特聲明中表示:「特斯拉將不會出售任何比特幣,並且我們打算在開發比特幣過渡到使用更可持續的能源後再用比特幣進行交易。我們也正在研究使用能耗只有比特幣1%的其他加密貨幣交易。」
比特幣的價格一路狂飆,尤其在馬斯克大手筆購入比特幣之後,很多人也在考慮是否應將全部積蓄投資比特幣。德國之聲不做投資指導,但嘗試解釋一下比特幣的運作模式。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比特幣並不擁有紙鈔和硬幣,而是基於加密運算。比特幣的架構是去中央化的,因此其營運也不需要銀行和中央銀行來進行管理操控。所以,全球範圍內都可以在同等條件下使用比特幣,完全不同於迄今為止的貨幣系統。加密算法更是隱藏了使用者的身份與行蹤
2009年一月,一個筆名為「中本聰」的人發表了關於比特幣的開源程序。之前幾個月,此人或相應的開發團隊就已公開發表了比特幣運作模式的文字介紹。
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比特幣:在網路平台上用普通貨幣合法購買,出售商品或服務獲取比特幣,或者當「礦工」自己生產比特幣。
解密貨幣要存在稱為Wallet的電子錢包裡。只有借助這個虛擬錢包,才能搞清比特幣歸誰所有。進行交易時,也離不開這個虛擬錢包。錢包本身可以存在智慧型手機、電腦、USB存儲條或雲端裡。使用比特幣處處離不開這只錢包。
比如,X先生想用比特幣向Y女士購買一頂帽子。這筆買賣要想成交,雙方都必須擁有比特幣公鑰(相當於銀行帳號)和私鑰(相當於銀行轉賬時的確認碼)。
Y女士要將自己的公鑰傳送給X先生。X先生用他的私鑰對公鑰予以確認,並就此發出比特幣交易申請。這個交易申請同其他數百起申請一道,被集中在一個區塊裡。(這就是常說的區塊鏈,稍後詳解)。
這個區塊會被傳輸給去中心化比特幣網路中的所有電腦,這些電腦也被稱為礦工。他們會審核這筆將比特幣從一個錢包轉到另一個錢包的交易,然後予以確認。理論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將自己的電腦投入挖礦工作。不過,現在從事挖礦的,基本都是專業性的挖礦公司。
轉賬之前,「礦工」必須要為每一個區塊解決數學難題。為此目的,用於挖礦的計算機必須擁有強大的功率和高效的顯卡。「挖礦」如同數學競賽,多名礦工同時試圖從區塊鏈裡解開一個區塊。誰最先解開難題,誰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 比特幣。
X先生和Y女士的區塊是整個一個鏈條的組成部門,也就是所謂的區塊鏈。在這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中,儲存著所有同比特幣相關的交易訊息。因此,區塊鏈的作用就相當於虛擬貨幣的賬本:在這個賬本上包含所有的交易和錢包訊息,擁有者本人卻是匿名的。
在礦機總功率方面,中國遙遙領先,因挖礦而耗費的電力也同樣遙遙領先。根據劍橋大學發布的比特幣耗電指數,其他重要的比特幣「挖礦」國家還包括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伊朗以及馬來西亞。現在,只有在電費極其低廉的情況下,「挖礦」才有利可圖。
比特幣的計算過程需要耗費大量電力。根據劍橋大學發布的比特幣耗電指數,每年比特幣的耗電量高達1200億度,比上圖任何藍色標注國家的總耗電量都高。
比特幣對環境的影響
比特幣是通過「挖礦」——全球計算機網路爭相解決複雜算法問題獲得的。這些「礦機」需要大量能源來維持運行。隨著比特幣價格上漲,越來越多的礦工進入市場,進一步增加能源消耗。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截止2018年末,整個比特幣網路每年排放2200-2290萬噸二氧化碳,與一個大型西方城市或類似斯里蘭卡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一年的排量類似。
今年2月,英國劍橋大學估算結果顯示,如果比特幣是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30個國家的耗電量比它更高。比特幣的年耗電量超越阿聯酋、荷蘭、菲律賓、比利時、澳洲或以色列。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