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utsch-amerikanische Beziehungen - Auf und ab mit Kennedy, Bush und Obama

2009年8月24日

1963年6月26日:在柏林舍恩貝格市政廳前,年輕的美國總統約翰‧F.甘迺迪做出了他著名的表白: "兩千年前,最令人驕傲的一句話是:'我是羅馬公民'。今天,在這個自由的世界,最令人驕傲的話是:我是柏林人。"最後那句話,甘迺迪是用德語說的。這是60年代德美關係中充滿感情色彩的高潮。

1963年6月26日,甘迺迪在柏林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是柏林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在那個周日,數十萬人在柏林向甘迺迪歡呼,商店關門,許多學校放假。1961年8月柏林牆建起來之後,希望聽到美國人明確表態的不僅僅是柏林人。兩年後,為了紀念柏林空中橋樑開通15周年,甘迺迪再次來到柏林。1948年6月,第一批運送補給的盟軍飛機降落在西柏林。美駐德軍事長官盧修斯‧D.克萊用這種方式踰越了蘇聯軍隊的封鎖。當時的柏林市長,後來成為聯邦總理的維利‧布蘭特(社民黨)說:"就在柏林這座城市,德美友誼在可怕的戰爭之後誕生了。"

冷戰把德國與美國聯結在一起

1963年6月,甘迺迪在柏林受到盛大歡迎圖片來源: dpa

首任聯邦總理康拉德‧艾德諾(基民盟,任期1949-1963)決定讓年輕的聯邦德國融入西方。北韓危機喚醒了對與蘇聯危險對峙的恐懼。此時,美國決心在德國,也就是在東西陣營對峙的中心地帶,加強民主,使這個國家與西方強國緊密聯繫在一起,並確保它的安全。艾德諾把內政方面極具爭議的重新武裝問題與擴大西德主權的要求聯繫在一起。果然,德國西部的被佔領狀態於1955年終結,聯邦德國成為北約成員國。

艾德諾吸著和平的煙斗 締結歃血同盟

艾德諾總理多次前往美國。1956年,他來到威斯康星州的米爾沃基,這裡被稱為"美國的德國城市"。從歷史上看,德國人是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而當地原住民也十分尊敬這位客人。他們向艾德諾獻上了印第安人的羽毛飾物,把他尊為"許多人的賢明領袖",彼此傳吸象徵和平的煙斗,歃血為盟。

約翰遜總統受到德國總理季辛吉歡迎圖片來源: dpa

德美同盟在後來的幾十年中始終十分穩固。雖然德國人反對重新武裝和在德國土地上部署核武器的抗議行動造成了一些壓力,但艾德諾的繼任者路德維希‧艾哈德(基社盟,任期1963-1966)仍然保持了與美國之間密切的夥伴關係,拒絕了法國及蘇聯的接近嘗試。艾哈德相信,一旦出現危機,聯邦德國只有依靠美國的軍事支持才能挺得過去。

越戰導致了第一次疏遠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庫爾特‧喬治‧季辛吉(基民盟,任期1966-1969)任聯邦總理的大聯合政府執政時期,反對美國越南戰爭的抗議運動在德國也愈演愈烈。當時擔任外交部長的維利‧布蘭特的社民黨公開要求結束在越南的一切軍事行動。美國在越南的行動越深入,德國政府就越傾向於巴黎。當維利‧布蘭特在1969年成為第一位來自社民黨的聯邦總理後,他以他的東方政策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他試圖與蘇聯緩和關係,這雖然在美國也引起了一些擔憂,但卻得到了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的支持。

1994年7月12日,克林頓在柏林圖片來源: AP

布蘭特的繼任者赫爾穆特‧施密特(社民黨,任期1974-1982)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之間的關係據說並不太好。雖然卡特在訪問波昂時說德語,還引用了席勒《歡樂頌》中的詩句"一切人類成兄弟",但美國與聯邦德國之間卻存在分歧:關於美元匯率、經濟問題、德國的核技術出口以及德國的東方政策。儘管如此,在德美的高度協調下,北約關於增加核武器的雙重決議得以實施。然而在德國,關於增加軍備的爭論引發了大規模的和平抗議行動。德國人對美國的熱情暫告段落。

"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把柏林牆推倒吧"

卡特的繼任者,保守派的羅納德‧雷根與新上任的保守派總理赫爾穆特‧柯爾(基民盟,任期1982-1998)合作十分密切。雷根堅定地奉行以軍事強勢對付共產主義和蘇聯的路線。他1987年6月的柏林之行被載入史冊。當時的蘇聯已經明顯衰弱了,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開始實施改革。伴隨著反對軍備競賽的示威遊行,雷根在布蘭登堡門前對著25000名遴選出來的聽眾們說道:"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打開這扇城門。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把柏林牆推倒吧。"

城門被打開 -- 美國幫助德國實現統一

1989年,老布希總統夫婦受到柯爾總理歡迎圖片來源: dpa

這在兩年之後就得以實現: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了,聯邦總理柯爾在推動兩德統一的過程中得到了美國總統老喬治‧布希的支持。早在1989年5月訪問美茵茨時,布希就把德國人稱為"領導群體裡的合作夥伴"。西歐盟國法國和英國畏懼德國統一後所具有的優勢地位,而布希則對德國尋求統一的願望表示贊成。但他要求統一後的德國必須仍是北約成員。柯爾總理後來說:"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一支持。"1994年,他與布希的繼任者比爾‧克林頓並肩穿過敞開的布蘭登堡門。

參照約翰‧F.甘迺迪的"無限團結"

2001年9月11日,紐約和華盛頓遭受的恐怖襲擊同樣令德國人感到震驚。赫爾穆特‧柯爾的繼任者,1998年取代了柯爾的聯邦總理格哈德‧施羅德(社民黨)向美國保證"無限制的團結"。在聯邦議會面前,他特別提到了甘迺迪1963年的柏林之行。施羅德說,"我是柏林人"這句話表達了"一種與德國之間令人難以置信的團結"。現在,要與美國人民團結一致。兩天後,近25萬人走上柏林街頭,對美國表示聲援。

要團結 不要伊拉克戰爭 -- 德國與美國的疏遠

2008年7月28日,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在柏林受到熱烈歡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美國對阿富汗實施進攻後,德國對其表示了支持,並為這場反恐戰爭派出了數千名士兵。此時,執掌白宮的是老布希的兒子喬治‧W.布希。當美國提出進攻伊拉克的計劃時,施羅德明確表示,布希不要指望會得到德國的支持,大部分德國民眾也對伊拉克戰爭表示反對。施羅德2002年秋獲選連任時,布希沒有向他表示祝賀。2003年1月,50萬人在柏林集會,抗議即將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在此後的幾年中,德美關係冷淡而疏遠。在嚴密的保護下,布希於2005年2月訪問了美茵茨,他乘車駛過空無一人的街道。

"她很聰明,而且她熱愛自由"

直到安格拉‧梅克爾(基民盟,任期2005至今)出任聯邦總理,德美關係才再次被拉近。2006年初,梅克爾赴華盛頓進行就職後的訪問,布希對她在東德時期的那段歷史非常感興趣:"她很聰明,而且她熱愛自由",他這樣讚揚梅克爾。德美之間的國事訪問重新頻繁起來,也更具個人色彩。梅克爾在她梅克倫堡的家鄉用野豬燒烤招待布希,布希則在他位於德克薩斯的牧場回請梅克爾。不過,雙方在氣候保護及人權政策方面的分歧始終存在。

"Yes we can 我們做得到"-- 競選時歐巴馬就已在德國深受歡迎

直到總統候選人巴拉克‧歐巴馬上台,德國民眾才重新燃起對美國政治的熱情。他們把他稱為"黑皮膚甘迺迪"。2008年8月,歐巴馬在尚未當選時就來到柏林,向20萬人發表了演說。聽眾們則用他的競選口號"我們做得到!"向他表示歡迎。這是繼甘迺迪訪德之後,柏林人和德國人第一次為一位美國政治家而興奮激動,雖然他是在向德國等盟友尋求更多的支持。

作者:Andrea Grunau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