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生活在青島影子裡的波昂教授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 文雨2005年6月2日

威廉.馬察特是波昂大學地理專業的退休教授。他有一個中文 名字:馬維立。他還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出版社,出版有關青島和山東的書籍。目前馬維立正在為一些曾在青島生活,居住,並為青島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德國人編寫傳記。事實上,馬維立自己也與青島有著不解之緣。

青島-啤酒也跟德國有不解之緣圖片來源: AP

一百多年前,德國曾向青島大量移民。馬維立的父母作為傳教士於1922年到達青島。8年後,馬維立在青島出生。他在那裡長大,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直到16歲,才與哥哥一起回到德國。

馬維立回憶說:「在青島我們有自己的家,有房子,有花園,對著非常漂亮的海灘。我最喜歡夏天的海灘。現在那個海灘好像叫一號海灘。在最後兩年,我們住在海邊,早上我們常去海裡游泳。青島還有嶗山,夏天非常濕熱的時候我們也會去嶗山避暑。我回到德國以後住在寄宿學校,感覺當然沒有那麼好。一個人,沒有家人在身邊。」

馬維立是被中國保姆帶大的,他5歲以前由保姆照顧。由於保姆只會說中文,所以馬維立小時候說的也都是中文。按馬維立自己的話說,說的是「青島土話」。雖然現在馬維立已經不再會說漢語,但是他還知道在青島方言裡,「請」,「來吧」這些詞匯該怎麼發音。

馬維立也認得一些漢字。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青島。馬維立所在的德文學校開設了中文課,「我在這一年裡大概學了239個漢字,現在我還記得其中的一半。」

由於上的是德文學校,馬維立接觸中國人的機會大多在家裡。他和中國孩子一起在街上踢足球,他去中國教堂參加給中國孩子舉行的禮拜活動。馬維立愛吃山東特產:餃子,特別是韭菜陷兒餃子,他常和別的孩子比賽,看誰吃的餃子多。不過除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動蕩的時局也給年少的馬維立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說:「從1938年到1945年,青島被日本人佔領。我們搬過好幾次家。旁邊有的房子裡住著日本人,有的房子裡住著韓國人,街的另一邊全住著中國人,我們住的房子在中間。大家混在一起。後來又來了美國人,英國人。」

馬維立在青島還有更傷心的回憶:先是失去了父親,後來又是母親,「我的父母都葬在青島。我母親因車禍去世,肇事者是兩個外國人,波蘭人。在一條昏暗的巷子裡。我和我的哥哥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1946年夏天,很多德國人被疏散。美國人說,德國納粹應該回老家去。我和我哥哥就報了名。當時我哥哥剛中學畢業,德文學校也關門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呆在那裡呢?於是那年夏天,我和我哥哥坐著美國人的船回到了德國。」

雖然離開了中國,但馬維立卻沒有忘記中國。他成為地理學教授後,在波昂大學開設了「中國風情」課。1978年,馬維立再次踏上了中國大陸的土地。當年16歲的青春少年,此時已是年近半百。這之後,馬維立又多次去過中國。他曾在濟南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也曾帶著德國學生們看青島,觀曲阜,游桂林。除此之外,馬維立還出版了一系列有關青島和山東的著作。其中一本「單維廉與青島土地法」被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退休後,他又開始把精力投入對「青島歷史」的研究。馬維立說,「中國-山東-青島」,這是一個圍繞他一生的話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