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用華為還是不用華為?——這是個問題

任琛
2019年2月5日

5G通訊網路作為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普及的基礎設施,是每一個國家都必須重視的問題。就連歐洲的業內人士和技術專家也不得不承認,在5G技術領域,華為已經走在了前面。用與不用,是兩難的選擇。

China Huawei 5G Netz
華為擲重金開發5G技術 剛到收獲的季節卻遇到了麻煩(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Z. Min

(德國之聲中文網)"To Huawei,or not to Huawei" 這是如今歐洲各大電信企業所共同面臨的難題:他們是否應該在鋪設5G網路的競爭中搶先對手一步,利用頂級供應商華為的設備迅速搭建下一代移動網路?還是說應該認真聽從美國發出的有關華為設備安全威脅的警告止步不前,坐以待斃?

法新社報導稱,與亞洲各國和美國一樣,歐洲國家也希望最晚明年就先期啟用5G的部分通訊服務。而如果完全排斥華為,這樣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與華為有關的話題也追隨著梅克爾到達了日本。正在訪日的這位德國總理在和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的學生們展開討論時表態稱,必須和中國展開對話,"不能讓企業就這麼簡單的把數據交給政府使用,在這方面必須有安全保障。"梅克爾還呼籲,不能讓中國政府獲得所有在德國使用的中國產品所產生的數據。必須和中國一道找到"小心、公平"對待智慧財產權的方式。

不用華為 落後兩年

德國《明鏡周刊》認為,梅克爾的上述表態為華為這類中國網路通訊設備公司明確了參與德國5G網路建設的先決條件。羅蘭貝格企業咨詢公司的電信媒體技術專家馬凱斯(Victor Marcais)向法新社表示:"各國的監管機關和政府都為架構5G網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並將其視為數據量爆增時,降低平均數據傳輸成本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看到比如在德國,他們對目前的形勢的發展並不滿意。"

華為已經成為德國電信的首要供應商(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DW

彭博社掌握的一份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的內部文件發出警告稱,如果歐洲放棄使用華為的5G設備,那麼就有可能落後中國和美國多達兩年的時間。

在5G網路成為數字革命下一個里程碑的過程中,正確的決定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5G可以實現近乎沒有延遲的數據互聯,提供巨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未來導向性的技術。

沒有任何一個電信服務營運商願意在這場革命中被落在後面,把5G技術看作未來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引擎的各國政府也是如此。

法新社報導稱,中國的華為已經悄然成為移動網路骨幹設備的領先供應商,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原因是其實惠的價格。同時,華為領先行業的5G尖端設備也正在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艱難的選擇

然而,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正在背棄華為,擔心其設備可能成為北京咄咄逼人的安全部門的特洛伊木馬,因為中國法律要求該國的所有企業在必要的時候必須與情報部門合作。對此,華為已經強烈否認其設備可用於間諜活動。

就在大多數歐洲政府都試圖定下決心的同時,各國的電信營運商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許多營運商已經開始測試華為的設備,比如說法國的布依格(Bouygues Telecom)和SFR電信公司,已經在該國的幾個城市中啟動了測試工作。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歐洲電信營運商高管向法新社透露:"今天的華為已經比它的競爭者貴出去許多,但它的產品品質也好許多。他們在網路設備品質方面確實已經超過其歐洲的競爭對手。"

法新社援引專家報導稱,在5G設備的品質上,華為已經領先其瑞典競爭者愛立信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據稱,排名第二的移動網路設備供應商--芬蘭的諾基亞甚至落後的更多。

從"低成本"到"最先進"

羅蘭貝格的馬凱斯(Victor Marcais)表示:"許多人如今都想繞過中國產商,但目前在這一領域,他們確實是最先進的……過去幾年華為已經從一種'低成本'的選擇轉變為5G技術的領導者。"

法新社甚至報導稱,有多個消息源顯示華為甚至曾在研發方面幫助過諾基亞,避免獨自面對愛立信在5G技術方面的競爭。

而這些對於華為來說,僅僅是一種在生產流程、標準和專利方面和競爭對手締結"長期夥伴關係"的一種方式。

華為的一位發言人向法新社表示:"我們一直捍衛開放式創新和協作的原則,以促進電信產業的發展。"

在確立了自己作為4G網路建設參與者的地位之後,這家總部位於深圳的企業已經迅速佔據了5G的主導地位。

每年,華為將其銷售收入的10%至15%用於研發。2017年的研發費用為138億美元,去年這一數字更是增長至150億美元的水準。

如今,這種策略正在給華為帶來收益。根據咨詢機構IHS Markit的調查報告,2017年,華為牢牢座穩電信網路設備供應商的頭號交椅。市場佔有率為22%。而排名第二的諾基亞只有13%。隨後的愛立信更是只有11%的市場佔有率。

任琛/(綜合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