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德國為何沒有正式閱兵式?
2017年7月3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閱兵在二戰後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前東德年年舉行。時間是每年10月7日共和國日,地點是東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至施特勞斯貝格廣場的卡爾‧馬克思大道。
對此,西方國家通常會表示抗議,因為鐵幕之下,軍事力量的展示無疑也是對鄰國的威懾。不過,東德領導人對西方的抗議則不以為然。比起其背後的支持者蘇聯來說,東德的閱兵式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在前蘇聯70多年歷史裡,閱兵次數多達近200次,聲勢也是更為浩大。自勃列日涅夫1964年上台後,閱兵規模更是一年勝過一年。不過,大搞個人崇拜的勃列日涅夫最終也為耀武揚威的閱兵式付出了代價。在參加完1982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65周年閱兵式後,76歲的勃列日涅夫因在閱兵現場受了幾小時凍,幾天後就因病去世。
無論是前蘇聯還是前東德,閱兵式被視為不僅是對外顯示其強大,也是對內進行愛國主義宣傳、統一軍心、人心的良好時機。在前東德,參加閱兵式的還包括准軍事化力量工人階級戰鬥隊、人民警察、自由德國青年團等。
而在西德以及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自1949年以來就從未正式舉行過閱兵式。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勒令德國不能重建任何武裝部隊,只能保留小規模的國防部隊和掃雷部隊。1949年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後,蘇聯讓東德秘密建軍,美英法三國也逐步解除對西德的軍事禁令。1955年,西德的聯邦國防軍正式組建,德國基本法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務。同年,西德加入北約。
冷戰期間,西德聯邦國防軍擁有近50萬兵力以及17萬文職人員。不過,鑑於納粹德國的沉重歷史,西德在冷戰時期一直表現得小心謹慎,不舉行正式閱兵式,而是在封閉的區域(紐博格林賽道)舉行所謂的"野戰閱兵"。
1990年兩德統一後,美英法蘇四國與德國政府簽署條約,聯邦國防軍削減至37萬人,前東德的國家人民軍解散。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聯邦國防軍也越來越多參加一些聯合國維和使命、人道救援以及北約的軍事行動,德國士兵也被允許參加國外的閱兵式。1994年7月14日,法國首次邀請德國部隊參加國慶閱兵典禮,被視為法德兩國和解與合作的象徵。
除了歷史原因外,德國沒有正式的閱兵式也與和平主義反戰思潮深得人心密切相關。德國1956年引入義務兵役制,但允許拒絕服兵役的18歲以上男子服民役。2012年初,德國取消了義務兵役制並大規模裁軍。士兵對上級絕對服從的傳統本是"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在二戰後因"違反人道罪"被否定。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女王生日慶典閱兵或者總統就職典禮閱兵如今更多是對傳統的保留,而非發出政治與軍事訊號。規模也因費用原因而較小。雖然在法國、西班牙等國,閱兵式上也有重型武器參加,但遠遠無法與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國閱兵式上數量龐大的武器亮相相提並論。
中國自1949年以來舉行了十多次盛大閱兵式,今年7月30日慶祝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閱兵則更是不同尋常。官方稱,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野戰化條件下進行沙場閱兵。閱兵式上沒有安排徒步方隊和正步行進,沒有安排軍樂團、合唱隊,也沒有群眾性觀摩。9個作戰群以空地一體的形式通過檢閱台,600餘台(套)受閱裝備近一半為首次公開亮相。新華社文章說,"沙場閱兵式解放軍貫徹實戰要求、聚焦備戰打仗的體現"。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