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當你的汽車被駭客控制

Matthias von Hein2015年7月23日

IT專家首次以無線的方式對一輛轎車進行"駭客襲擊",並將其整個控制。控制範圍不侷限收音機和空凋系統,同時也包括剎車機制和發動機。由此可見,不斷擴大的聯網技術也讓汽車面臨更大威脅。

Straßenkehrer Tagfahrlicht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Heimken

(德國之聲中文網)格林貝格(Andy Greenberg)不會很快忘記這趟出行,此前這位美國科技雜誌"Wired"的編輯曾得到警告,米勒( Charlie Miller)和法拉塞克(Chris Valasek)這兩名安全專家在出發前就告誡他,路上無論發生了怎樣的事情都不要驚慌。格林貝格駕駛一輛白色切諾基(Cherokee)吉普車上路,行車期間,空凋突然噴出刺骨的寒氣,不過他還覺得這蠻有趣的。但收音機突然調到當地音樂台並以極高的音量播放 Hip-Hop時,格林貝格才有點不耐煩。而當車窗刮水器突然間開始工作,並且阻擋他的視線時,格林貝格感到了不安。繼續行車,可是駭客又將行駛車輛的發動機關閉,格林貝格這時有些驚慌了。後來在一處停車場,兩名駭客告訴他,這些還不是全部黑車內容,他們還可以黑入方向制動系統以及剎車系統。

47萬輛汽車受到威脅

格林貝格知道這一切發生的緣由:他自願充當了一次試驗品。米勒和法拉塞克希望證明只需使用手提電腦和手機便可駭客襲擊一輛汽車。這是無線駭客襲擊,只需連上網路,便可從容地在室內做這樣的事情。

試驗成功了。他們二人估計,這一手段可以在將近50萬部汽車那裡同樣獲得成功,因為它們都像格林貝格的白吉普那樣安裝了 Uconnect 系統。這是一種集訊息和娛樂為一體的綜合系統,比如導航、音樂欣賞等電子功能,是一種與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連接的介面。

芬蘭IT公司F-Secure的專家希波能(Mikko Hypponen)認為,雖然汽車製造商一直將安全作為重要原則,但這裡仍存在一個根本性問題,即他們對電腦安全傳統上缺乏經驗。現在隨著電子功能的使用不斷擴大,應將電腦安全作為整體安全考量的一部份。

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的杜登霍費爾教授( Ferdinand Dudenhöffer)表示,這一問題還將更為嚴重。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今後車輛行駛會更多採取自動模式,車輛會使用Car-to-X技術,即車輛同周圍環境的交流得到加強,"這些交流都通過網路。這就是說:危險在上升。因此我們必須更多思考怎樣將駭客襲擊車輛的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冰箱發送垃圾郵件

這一切並不只針對汽車。我們生活的周圍已有很多電器被聯網。網路製造商希思科(Cisco)估計,全球聯網電器設備加在一起總共可達150億台,而2020年時,聯網設備還將上升到500億台。

電腦安全專家米勒( Charlie Miller)圖片來源: cc-by-Alexander Klink

智慧型電冰箱也會是駭客襲擊的對象:2014年初,首次有文章報導一個電冰箱向外發送了大量垃圾郵件。波鴻大學的安全專家帕爾(Christoph Paar)教授指出,"這就是所謂的物质網路,它將不同的物件聯網,而這些物件原先同網路無關,比如電冰箱、汽車、智慧型房屋等。"他說,只要製造商成功聯網並提供附加功能,這就足夠為駭客提供便利。"這裡安全問題常常得不到關注,在設計系統時安全性只扮演邊緣性角色。"

原因之一,以上電器能否暢銷,網路安全並不是關鍵因素。希波能以烤麵包機為例說,"這裡人們不會想到網路安全。所以網路安全也不會受到重視,關鍵是壓低成本。而只有價廉物美的商品才能有市場。"他說,這裡還牽涉另一個問題:這些聯網電器很難再加固安全。不論電冰箱或者烤麵包機都不可能再安裝防毒軟體。

回到汽車的問題上。如果汽車的安全受到影響,就不僅是(像電冰箱發送大量垃圾郵件那樣)令人討厭了。因此米勒和法拉塞克多年來一直在對聯網汽車的薄弱環節發出警告。2013年他們二人用兩輛汽車分別演示怎樣通過筆記型電腦进行黑客襲擊。當時被測司機就是格林貝格,不過,兩年前測試時,兩名電腦專家還必須坐在汽車裡,電腦通過電纜與汽車連接。

至於怎樣通過無線電腦進行駭客襲擊,米勒和法拉塞克二人將於今年8月初在拉斯維加斯的"Black-Hat"會議上宣佈。帕爾教授說,這一舉動很好。只有通過公開宣佈人們才會對風險有所覺悟。他還表示,沒有公眾壓力,產品製造商不會對安全問題做出反應。米勒和瓦拉塞克數月前就向美國汽車製造商克萊斯勒指出安全問題。現在克萊斯勒推出一套彌補漏洞的"補丁",用移動硬碟手動輸入汽車,不太方便。米勒在他的推特上急切向人們發出呼籲,告誡人們不要怕麻煩,一定要安裝"補丁"。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