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疫情挫敗中國民心?胡錫進:官僚忙著琢磨「政治正確」

2022年4月28日

中國封城激起民怨,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歸咎於地方官員只求政治正確,而不是中國防疫能力不足,他強調「中國老百姓總體上還是很信黨和政府的」。

China | Covid-19 Ausbruch in Shanghai
上海日前出現使用鐵欄封鎖小區的爭議措施,有民眾質疑防疫過於強硬。圖片來源: Bo Kelin/HPIC/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海封城週四(4月28日)屆滿一個月,解封依然無期。過去一個月,上海缺物資、硬封控的嚴格防疫措施引發民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週三(4月27日)發文指,民眾對當局缺乏信心問題在於地方過度追求「政治正確」的官僚主義。

胡錫進在微博發文稱,疫情不可怕,什麼樣的疫情中國都能應付,經濟出些問題也不可怕,因為中國的經濟基本面是好的,國家又有解決問題的強大能力,但現實層面「確實有不少人信心不足」。他認為,原因在於「一些地方和官員做事情不實事求是,問題擺在那他們不正視,而是喜歡唱高調,光琢磨怎麼『政治正確』,不求客觀效果」。

他並未點名哪座城市,但稱「一些地方把防疫說成是『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讓人懷疑只要防疫,別的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了。這些情況都引起了人們對問題本身之外的次生擔憂」,並承認當前中國面臨一些新問題,「人們在身邊和公共視野內看到了很多官僚主義」,部分官員為了個人和小群體的利益,把實質解決問題、維護公共利益放到後位,才導致部分民眾失去信心。

但胡錫進強調,「中國老百姓總體上還是很信黨和政府的」,他也對中國「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有信心。他在另一篇評論中表示,封控導致生活不便和經濟受損,民心生怨再正常不過,以「喊樓」等非常規方式釋放情緒不必大驚小怪,「中國這麼大的社會,在這場抗疫中承壓受力不均勻,總會在一些地方出現情緒波動。」

拿地方小人物開刀?

上週,上海有3名基層官員因「防疫中不擔當不作為被免職」,由於三人僅是居委會幹部、社工等基礎職位,許多輿論質疑僅是中央拿地方小人物開刀。

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中國在此原則下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圖片來源: REUTERS

上海封城以來,民眾被要求「控制靈魂對自由的渴望」,這座人口2500萬的大城市,大部分市民被迫足不出戶,日前甚至出現使用鐵欄封鎖小區的爭議措施。許多不滿的民眾開窗隔空叫囂吶喊,要求物資補給與鬆綁封控。一群不具名的中國電影人使用據稱真實錄音,發佈一支紀錄上海封城諸多爭議事件的短片《四月之聲》。但這些抗議的聲音,持續遭到官方審查與控管。

此外,不斷累積的死亡病例亦標誌著中國進入新的損失階段,構成高風險的政治挑戰。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衛生安全專家托馬斯(Nicholas Thomas)告訴CNN,通報死亡人數「對當局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數字太低,不僅會出現信任問題,還會使隔離限制顯得過度;數字太高,即便封鎖看似合理,也暴露了當局未能有效遏制病毒。

自4月17日至4月27日,中國官方累計通報285例新冠本土死亡病例,大部分都為老年人。與此相較,2021全年中國官方僅通報2例本土死亡病例。

上海促打老人疫苗

隨著每日確診數字趨緩,上海正試圖提高老人疫苗接種率,尋找終結封城的出路。路透社報導,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趙丹丹在週四(28日)的發布會上表示,上海各區正協調「防控」工作和以老年人為重點的疫苗接種工作,各區正安排社區疫苗接種車輛,並在療養院設立臨時疫苗接種站。 

在接受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訪問時趙丹丹稱,截至目前,上海60歲或以上市民累計完成新冠疫苗完整接種的超過360萬人,接種率62%。60歲或以上已施打第三針的市民超過220萬,接種率38%。

趙丹丹表示,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沒有接種新冠疫苗和有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來說危害非常大,接種疫苗對於防重症及死亡效果顯著。

根據上海市衛健委通報,上海週三(27日)新增10622例,其中無症狀感染者降至1萬以下,與此同時新增47例死亡病例,死者平均年齡84.7歲,最小67歲,最大101歲,全部患者皆合併有各種源發基礎疾病。

北京疫情蔓延

上海疫情趨緩的同時,北京疫情持續升溫。根據北京市衛健委,北京週三(27日)新增50例,其中包含2例無症狀感染者。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個高風險地區,16個中風險地區。

因應疫情有蔓延之勢,北京再擴大核酸檢測,延慶區28日起展開大規模核酸檢測。此前,當地疫情最嚴重的朝陽區以及其他11個區,已經宣佈展開大規模核酸檢測。

儘管中國官媒強調北京超市物資充足,民眾仍擔憂北京可能借鑑上海模式宣佈封控,許多市民近日前往超市搶購囤貨。

(路透社、CNN)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