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發送中國首封電子郵件的德國教授

崔牧2015年3月16日

今年的漢諾威CeBIT電子展上,中國是主賓國。而和中國淵源頗深的德國計算機教授措恩,也出現在了會展現場。1987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國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Deutschland Werner Zorn Informatik-Professor
維爾納‧措恩教授(Werner Zorn)圖片來源: DW/Mu Cui

(德國之聲中文網)通信工程教授維爾納‧措恩(Werner Zorn)在人群中絕對是個毫不起眼的人物。這位72歲的退休教授身材不高,花白頭髮,穿著一身深灰色的西服,沒有系領帶。他坐在德國漢諾威CeBIT電子展的H9大廳一角,對每一位接近他的人抱以慈祥的微笑。

但他絕對不會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好些德國媒體以及中國媒體的記者正在排隊等待採訪他。

"剛才那幾個德國以及中國的記者都說我在中國挺有名氣。我的妻子是中國人,這個問題我也讓她幫我在網上查過,也沒查出個所以然。您倒是說說,我在中國到底多有名?"就這樣,德國之聲記者反倒被採訪對象搶先問了一個問題。

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德語寫就

"1987年的9月14日,我在北京科技大學輸入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文本。然後又折騰了一個星期,9月20日才成功發送。"

在那封郵件的正文中,措恩教授用德語和英語分別寫道:"越過長城,我們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Ueber die Grosse Mauer erreichen wie alle Ecken der Welt -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在這封簡短的郵件中,甚至還包含了一個拼寫錯誤。措恩教授對此表示:"記不清了。"他懷疑這有可能是後來整理這段歷史時發生的複製錯誤。"但如果真是當年的錯誤,那敲錯鍵盤的人肯定就是我。"措恩教授笑著說。

"越過長城,我們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他向德國之聲記者透露,中國的網路在起步階段主要獲得德國的幫助,而非網路技術最為領先的美國的幫助,取決於多個方面的因素。"當時還是冷戰時期啊,美國人當然不希望網路、電子郵件這些東西連接到蘇聯、中國這些國家去。中國和美國的電子郵件互通,在當時是不可能的;而西德當時卻相對更加中立。"

措恩教授還透露,早在中國發送第一封電子郵件之前好幾年,世界銀行就資助中國購買了一批德國西門子公司的計算機。而這個項目的中國負責人王運豐教授,40年代曾經在德國留學,此後也和德國的科技界有著密切聯繫。可以說,當時的冷戰環境造成中國不可能通過美國來發送電子郵件,而一系列人際關係帶來的因緣巧合,使得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用德語寫就。

"網路審查也許和文化有關"

將近30年過去了,措恩教授依然關注著中國網路的發展。1987年在北京發送第一封電子郵件時,他絕對沒有預料到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網路企業能夠取得如此令人眼花繚亂的業績。"這些中國企業將來大概會是美國IT巨頭唯一的競爭對手吧。"

維爾納‧措恩1987年在北京科技大學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圖片來源: Hasso Plattner Institut

他同樣也注意到了中國網路正面臨日益收緊的網路管制與審查。畢竟,就在CeBIT展會的大門外,就有一些國際人權組織在就此進行抗議。不過,這位中國網路的奠基人之一,卻不願意用過於嚴苛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他認為,網路管制與審查可能和中國文化有關,中國在近代歷史上常對異質文化持抗拒態度。"我至今記得80年代第一次去中國和計算機專家們開會討論,當時鄧小平在大會上說,要打開窗戶,但是也要防止蒼蠅飛進來。"

但是,措恩教授也對中國的嚴格審查制度表示了不解:"中國那麼強大,為什麼要害怕不同意見、害怕媒體呢?越是強大,應該越是能夠和不同意見共存。"他說,他對中國網路的進一步發展和開放,總體上還是保持樂觀的;至於現在的審查或者管制問題,"這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