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百年德國漢學 探討昨天和明天

2009年6月6日

6月3日到4日,由著名漢學家顧彬教授作東,在波昂大學召開了為期兩天的"德國漢學百年"研討會。今年是德國漢學的大年,不僅是第一個漢學教授產生100周年,而且是德國第一本漢語教學課本誕生70周年,漢語教科書德語版出版50周年,第一屆德語區高校漢語教學討論會30周年。

與會者在波昂大學前合影圖片來源: DW

慶祝德國漢學百年,起因是:100年前的1909年,德國漢堡殖民學院(Kolonialinstitut)創辦東亞語言與歷史研究所,福蘭閣(Otto Franke,1863-1946)應聘為教授並擔任所長,成為德國第一位漢學教授。福蘭閣1888年作為外交譯員前往中國,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德國公使館服務達13年(1888-1901)之久。1903年至1907年他受聘任清政府駐柏林公使館秘書。福蘭閣一生著述甚豐,共發表文章和著作200多種,書評100多篇。其中最負聲譽的是五卷本《中國通史》。


在波昂大學的討論會上,德中學者提出德國漢學有300年和100年兩種說法。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李夏德教授(Richard Trappel)對德國之聲記者說:"關於德語區漢學到底有了多長時間的歷史,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比如是要看有了一個系,一個學院,還是有了一個漢學家。"

德國漢學家顧彬教授圖片來源: DW


與會的中國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正副主任張西平和李雪濤兩位教授的說法幾乎是一樣的:1909年是德國學院或者說學術漢學的開端。而從民間漢學來說,在此前較長時間地存在著對中國的研究和翻譯。張西平教授介紹了17世紀德國的民間漢學,李雪濤教授尤其強調了以湯若望為代表的傳教士在介紹和研究中國方面起到的重大作用。


100年來,德國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漢學家。這些漢學家不但向德國人介紹了中國文化,而且通過這種介紹深刻地影響了德國的方方面面。在這個討論會上,波昂學者陳琦介紹了漢學家佛爾克(Alfred Forke)。佛爾克在1927年前後撰寫與出版的3卷本德語中國哲學史,也許在今天看來有許多錯,但是,這是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史。在他之前,胡適發表過中國哲學史綱,但只寫到老子莊子一代,沒有再寫下去。其它中國人寫的中國哲學史都在佛爾克之後。


顧彬教授著重介紹了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顧彬給衛禮賢以極高的評價,認為,沒有衛禮賢,現當代德國的哲學、心理學、神學、文學等根本就是無法想像的。衛禮賢翻譯的中國的老子、莊子、孔子、易經等經典哲學著作,對德國幾十年來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的幾乎是顛覆性的作用。顧彬舉了布萊希特等文學、哲學界巨人為例。顧彬說,衛禮賢是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的譯文中也有不少錯,但是,"人是錯誤做的,如果人不犯錯誤,他就不是人,他只能做上帝。""一些漢學家一生不受批評,原因是他們既不偏向中國立場,也不偏向德國立場,所謂的客觀。但我認為,沒有立場是不對的。"顧彬舉例說,68年學生運動時,德國人的思維跟著中國的文革走,同樣地排斥孔孟老莊,因此那時這些人是不會接受衛禮賢的。


美茵茨大學教授柯彼德(Peter Kupfer)介紹了德國漢語教學100年來的發展道路。70年前的1939年,石密德教授與陳懿講師合編了德語區第一套漢語教科書"標準國語教本"。50年前的1959年,"漢語教科書"德語版出版。30年前的1979年,在柏林自由大學召開了第一屆德語區高校漢語教學現狀討論會。10年前的1999年8月8日至12日,在漢諾威召開的"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是至今為止在歐洲召開的最大的漢語教學會議,有40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此外,1983年成立了德語區漢語教學協會,1984年在德國創刊的"春"是至今歐洲唯一一本漢語教學雜誌。


最近30年來,漢語教學在德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除了大學外,在中小學和社會上,對中文的興趣膨脹極快:30年前德國只有3所文理高級中學有漢語課,而現在已經超過了200所,有的小學也開出了漢語課。孔子學院在德國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李夏德教授圖片來源: DW


德國的漢學以前是以語言學和中國古典文化學、歷史學為主,現在則更多地介紹現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司法、國際關係的發展等等。中國學者對這種情況是喜中有憂。張西平教授說:"我實在不能理解,在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的同時,德國的漢學卻在收縮。比如最近又取消了基爾大學等兩個大學的漢學系。"李雪濤教授指出,現在的趨勢,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大學生,大家都更重視中國的經濟和政治,而忽視中國文化,這是偏了的。應該是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同樣重視,才能真正瞭解中國,促進德國與中國各方面關係的發展。


德語區的漢學家們也在為保持與中國文化的聯繫奮斗著。李夏德教授說:"80年代我認識了很多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象王蒙,張潔,特別是詩人,朦朧派的北島,顧城,舒婷等等,我跟他們交了朋友,非常喜歡他們的詩。我認為,我們要瞭解現在的中國,就要瞭解中國的文化背景,特別是80年代中國的文學發展。尤其是如果跟20年代、30年代作比較,比如把當時的徐志摩、聞一多這些詩人跟80年代的詩人作一個比較。"


作者:平心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