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kushima Helden
2011年3月18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最後的50人身上,他們要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嘗試冷卻核反應堆、採取措施恢復外供電源。全世界都在問,這些穿著纖薄的防護服、執行著自殺式任務的英雄,究竟是何許人也?街頭小報將他們稱作核電武士,奮戰致死的神風戰士。這些日本人果真如此麼?他們真的時刻準備犧牲、至死服從命令,難道他們就不會表現出傷痛和苦楚嗎?
而恰恰是這些被濫用的公式化的民族形象令人感到痛楚。這些陳詞濫調傷害著所有的與日本人民同悲的人們,傷害著那些正為受災的親友同事而擔憂不已的人們。與其他人一樣,日本人也是同樣的珍惜生命;但他們面對苦難的方式與我們有所不同。他們只與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配偶等人交流悲傷的情緒,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們不願強迫他人為其擔憂。但是日本人與我們一樣,在這種場合下也會哭泣;他們當然也會咒罵政府掩飾太平的訊息政策,抱怨搶險組織不力,但這些情緒也同樣是在非公開的場合下才有所表露。我們不應該被這種文化差異所迷惑,我們應該向日本表達我們的同情,日本之殤亦是天下之慟。
那些姓名不詳的堅守福島核電站的員工,他們並非只是為了整體利益而英雄般地犧牲自我,而是內心強烈的責任感使然。這並非因為他們是日本人,而是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別無選擇。如果他們不堅守,就滿盤皆輸。而顯然,這些員工是自願堅守的,這也是他們與二戰時期日本為挽回敗局派出的自殺性神風特攻隊截然不同的地方。那些特攻隊飛行員是在狂熱的民族主義驅使下走向了死亡。
在最危難的時刻,總會需要一些英雄,自己冒著極大的危險,求得他人的安全。好萊塢影片已經為我們樹立了這類捨己為人的孤膽英雄形象,比如布魯斯·威利扮演的英雄角色,在最後一刻,拯救行將毀滅的世界,為了全人類的安寧,視死如歸。但福島核電站的員工應該不是布魯斯·威利式的英雄,他們也有家庭,他們只是普通的工人、技術員、工程師,他們知道除了他們再無他選。我們不必將他們幻化為英雄,我們所能做的,是為這些人祈禱。
作者:Alexander Freund 譯者:文山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