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Mehr als nur an die Opfer erinnern

2013年3月10日

1995年開始,德國弗裡茨.鮑爾研究所著手研究納粹罪行,同時也介紹德國猶太尋常百姓的今昔生活情況。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法學家及納粹大屠殺偵緝者弗裡茨.鮑爾於1968年過世,而"弗裡茨‧鮑爾研究所(Fritz Bauer Institut)"直到1995 年才成立。6年前就職的現任研究所所長, 歷史學家拉斐爾‧格羅斯(Raphael Groß)能夠理解,何以研究所成立的時間較晚。 他指出:"德國社會對於納粹主義,特別是有關大屠殺歷史的辯論,80年代才廣泛展開。" 上世紀60年代,無論東、西德的官方機構都有許多納粹罪犯及其政權追隨者任職其中。因此,直到90年代才成立這所研究機構也就不足為怪。

被敵意包圍的偵緝者

弗裡茨.鮑爾出身猶太家庭,1930年,26歲的鮑爾成為德意志帝國最年輕的法官,1933年被解除公職,並被送入符騰堡州納粹集中營關押了8個月,之後,鮑爾移民丹麥。1943年,納粹展開將丹麥猶太人放逐泰雷津(Theresienstadt)時,鮑爾逃亡瑞士。1949年返回德國擔任布倫瑞克(Braunschweig)地方法院院長,後來升任黑森州總檢察長。為了追緝納粹罪犯鮑爾全力以赴。在他的積極倡議下,使前納粹份子得以於1963年被送上"奧斯威辛大審判(Auschwitz-Prozessen)"的法庭。鮑爾始終不信任他自己也任職其中的國家機構。經常被人引述的一句他曾經說過的話是:"只要一離開辦公室,就感覺身處一個敵對的外國。"

弗裡茨.鮑爾圖片來源: CV Films 2010

納粹幽靈無處不在

在緝查納粹餘孽的鬥爭中,即使一些支持者也使他心存疑慮。弗裡茨.鮑爾研究所所長格羅斯發現:"連他最緊密的盟友-黑森州州長喬治‧奧古斯特‧齊恩(Georg August Zinn)也曾經是納粹沖鋒隊(SA)成員" 。 格羅斯介紹當時的現實情況說:"1959年,路德維希堡成立了一個"調查納粹罪行中央辦公室",而第一任辦公室主任竟然曾是納粹黨(NSDAP)黨員" 。 此所以鮑爾那時為逮捕潛逃阿根廷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繞過德國政府,直接將關鍵訊息交給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Mossad)"的主要原因。艾希曼是納粹謀殺數百萬猶太人的共犯,後來在以色列被處死。

阿道夫.艾希曼圖片來源: dapd

阻止"不合理",先知其成因

F鮑爾不僅致力將納粹暴徒繩之以法,同時也設法瞭解使其犯下如此罪行的原因。現在"弗裡茨.鮑爾研究所"除承續鮑爾未竟的工作外,也探究納粹意識形態所產生的影響。

奧斯威辛大審判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格羅斯及其工作夥伴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著追根究底的探討:例如50年代在聯邦司法部和外交部任職的納粹黨員比1945年還多,這對於1945年以後的司法政策發展及外交關係有何影響?該研究所的工作態度嚴謹,從不放過任何細節問題。他們從歷史、心理學和政治學角度,研究促進或延續反猶主義的納粹思想模式。

"犧牲者"是校園罵人話

弗裡茨.鮑爾研究所不願僅待在學術的象牙塔內,因此該所15名工作人員中也包括教育學家,由他們向學校教師或其他社會決策者提供培訓課程。他們所要傳達的基本訊息是:猶太人並非僅扮演犧牲者的角色。格羅斯指出,在校園裡,"犧牲者"是罵人話,因為這個詞聽起來令人產生陌生感,會遭到排斥。他們希望改變這種思維模式,設法為猶太人建立一種積極和多樣化的形象。

放逐猶太人圖片來源: Topographie des Terrors

無異於旁人

格羅斯希望人們清楚瞭解到,猶太人是屬於德國理所當然的組成部分,從前如此,現在也是。博物館的展覽及網路上介紹有關猶太人過去和今天的日常生活,有助於人們對猶太人的理解。經過對日常生活的介紹,也可糾正存在於許多人頭腦中關於猶太人的種種神秘傳說,例如人們總把猶太人和巨額財富聯想在一起。格羅斯舉例指出,二戰前,佔法蘭克福十分之一人口比例的猶太人當中,有兩、三個富裕人家和一個銀行業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Familie Rotschild),其他則屬於中產階級,也有非常貧窮的猶太人。 

大屠殺前的尋常猶太百姓生活圖片來源: Fritz Bauer Institut

作者:Günther Birkenstock 編譯:楊家華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