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研究:抗爭未影響香港金融地位

Lee Hang-Shuen
2020年1月26日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發表名為《香港經濟前景》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長期抗爭打擊香港經濟,但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暫時保持穩定。

China l Human Rights Watch - Verletzung der Menschenrechte l Symbolbild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最輝煌的歲月可能已經過去圖片來源: Reuters/L. Nicholson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的金融會否因自6月起的抗爭而受到打擊?就此,德國默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於本月發布了一份研究。作者指出,香港的貿易地位目前穩定,但是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最輝煌的歲月可能已經過去。隨著香港自由不斷被蠶食,吸引新投資者將會變得越來越艱難。

抗爭對金融市場影響少

報告指,香港經濟或多或少有受到抗爭影響,去年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下跌2.9%,其中旅遊業、零售及飲食業為重災區。但是,經濟轉差亦非完全因為抗爭運動。作為國際貿易中心,中美貿易戰對香港的影響尤深。

而且,香港的市場地位在抗爭期間保持了穩定。外資並沒撤離香港,股票市場亦繼續吸引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2019年,香港交易所的IPO 數量和籌資額冠絕全球,甚至超越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及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Nasdaq)。香港交易所的集資額亦超越了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總和。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M. Clarke

短期內沒有城市能取代香港

這表示,香港的金融地位暫時難以被取代。中國在近二十年來一直積極發展其他城市以取代香港,例如2013年宣佈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又於深圳設立前海深港現代服務合作區,但是計劃都未能成功。「國內有資金管制,又沒獨立司法機制,造成了重大障礙。這令中國想減少依賴香港也很難。」報告其中一位作者Max J. Zenglein 向德國之聲表示。

研究指出,香港一直能夠被視為「通往中國的門戶」,主要是因為其健全的法治制度、言論自由、資金流動進出自由及擁有獨立關稅地區。這些都是給予外國投資者信心的重要因素。

長遠影響香港經濟非抗爭,而是政治打壓

但是,近年北京不斷增加對香港的控制,長期將會對香港的金融業帶來很大影響。報告指,北京不能百分百的控制一個地方,同時又要一個自由市場。中國的政治打壓已對香港制度做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外資已對香港的自由及自主性失去信心。

Zenglein表示,若要外資重新信任香港,香港政府必須減少自身及北京對經濟的干預。「司法獨立對外國投資者至關重要。政治干預越大,對經濟的打擊便越深。」他說。

若香港這顆「明珠」殞落,中國的國際經濟野心必然會受到影響。報告寄語中國重新審視對香港的政策,因為失去了香港,代表中國將失去一個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弊處重重。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