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研人員選擇德國的十條理由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6日

儘管人們不斷地抱怨智慧大腦外流,尤其是流向美國。但是也有不少流向美國的又流了回來,還有不少從世界各地流向德國的。最近,南德意志報詢問了十幾個回流大腦,從而總結出選擇德國的十條理由。

加拿大總理訪問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基因研究所圖片來源: AP

理由之一:社會安全

科研人員經常深更半夜回家。這在美國可是一件危險的事,在德國就不一樣了。一名歸來者高興地表示,他在「德國又可以騎著自行車上班了。而沒有美國那種騎車人等於在找死的感覺。」另一人強調說,在德國,女士們晚上可以安全地乘坐地鐵。第三人:「沒有任何地方有像美國那麼多的人被開槍打死。」所有人都認為,在美國開車使許多人精神緊張,那裡沒有德國的安全感。

理由之二:設施精良

有的歸來者說,到了美國的科研地,等待著科研人員的往往只有一個房間,一台電腦。其它設施要籌資來購買。那裡的技術人員不是研究機構本身備有的,而必須另籌資金來聘用。一位說:「在美國您得支付每一張郵票,即使您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例外。」另一名歸來者說:「我們在這裡(德國)有很棒的基本設施,即使在小大學也不例外。」在法國,常有幾位教授合用一個房間的現象,就像這裡助手那樣。

理由之三:食宿方便

雖然德國不算便宜,但外國許多地方的房租和吃飯的費用實在是高得嚇人。對許多在外國工作的德國人來說,家鄉的好香腸和好乳酪往往系著一縷鄉愁。對德國人來說,外國的麵包尤其糟糕。有的歸來者說,在美國甚至自己烤麵包都烤不好。這位化學家對那裡的烤麵包配料作了分析,發現含有太多小蘇打。結果麵包在烤箱裡發得像汽球一樣。

理由之四:良助多多

一個科學家往往需要僱用有品質的助手。德國研究協會副主席施瓦茨先生說,這裡尤其顯示了德國的優勢。德國大學畢業的碩士(Diplom)比英美的碩士(Master)要好一至幾個數量級。「在德國這個池子裡有著足夠的智慧大腦可供歸來者撈取。」在外國,博士生才真正進入實驗室,而這裡的大學生所學要多得多,包括在實踐上和自立能力上。

理由之五:政策較寬

既然德國大學畢業生品質如此之高,為什麼德國研究人員到了美國後,不從德國調集這樣的人才呢?原因在政策。在美國,象巴基斯坦、伊拉克、北韓這些國家的科研人員根本拿不到簽證。聽上去就像還在那麥卡錫時代。歸來者們說,美國的入境政策在9-11後更嚴得多了。伊拉克戰爭和布希的其它政策使許多年輕的德國人望而生畏。一位歸來者說:「在美國,坦率往往是危險的。」

理由之六:「賭資」豐厚

科研需要經費,也需要時間,要沒有壓力。歸來者們說,在德國得到科研經費要比美國容易。儘管在美國短期項目的資助比德國容易得到,那裡講的是「更靈活,給創造力以更大的自由」。但德國在許多人眼裡更是一個「長效益國家。」一名歸來者說,在美國,如果一個課題不再入流,就必須迅速尋找新的方向。在德國,雖然資助條件正在變弱,但人們有著把一個項目轉向工業化的足夠的輕鬆。另一人說,在美國,人們往往不得不靠在唯一的一個資助者身上。一名科研人員說,德國的教授交椅有著「神奇的魔力。」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所長們認為,德國的研究條件是「世界上最好的。」

理由之七:保障扎實

文化,教育,社會保障,這些方面德國也有不少的優勢。儘管比薩測驗把德國人給烤糊了,但許多人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祖國的教育。在文化方面,別的不說,光是美國電視節目那「糟糕透頂的品質」,就讓很多德國人不以為然。社會保障自然更不用說了。一位歸來者說:「許多美國同事咬著牙不去醫生那裡去,就是因為還沒搞清楚,誰來支付這筆醫療費。」

理由之八:網路廣大

許多人都知道,歐盟的科學家之間有著密切的合作。來自英國的一名科學家(非歸來者)指出,美國的激烈競爭導致人人生怕自己的好點子被別人偷去。「在那裡,要談談自己的項目的弱點是一件很難啟口的事情。」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名科學家說:「若干研究小組多年共同投身的特殊研究領域,重點計劃,這種東西在美國是沒有的。」結果,在美國比在德國有著更多的模仿性盜竊智力成果的行為。

理由之九:散步有地

並不是說美國那些科研中心沒有美好的地方。問題是美國的地方碰不碰就是私人的,閒人禁止入內的。「一切美麗的地方都是私人的。」許多歸來者把周末與空閒時間可以自由地散步稱為德國的「軟優勢」之一。

理由之十:青菜蘿卜

難道優勢都集中在德國了嗎?當然不是。其實,人們談得更多的是,為什麼大西洋彼岸那麼有吸引力?為什麼大量德國人才往那裡流失。檢討的多。這裡的幾條理由只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問題,而已。其實,真正吸引外國人到德國來,德國人回到德國來的理由,恐怕還是中國人說的那句話:青菜蘿卜,各有所好。

(平心整理編譯)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