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研發展需要什麼制度?

2011年7月14日

據報導,物理學家、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日前表示,如果中國的一黨專政取消的話,可能會對中國的科研不利。他的話在中國國內引發爭議。在德國,科學歷史學家雖然對制度推動科研的作用沒有下定論,但科研需要自由、需要獨立自主卻是各方的共識。

In this photo released by China's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China's first moon orbiter Chang'e 1 lifts off from the launch pad at the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AP Photo/Xinhua, Li Gang)
嫦娥1號圖片來源: AP

楊振寧在講述一黨專制取消對科研可能不利時,還舉了蘇聯的例子,說當年蘇聯科技發展的某些方向是很成功的,雖然蘇聯是個專制的國家。

德國科學史專家菲舍爾(Ernst Peter Fischer)教授對此回應說,專制統治是促進科學發展,還是阻礙它的發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作為專制國家的蘇聯,的確在美國之前完成了載人宇宙飛行,但蘇聯的宇航計劃有著很強的軍事背景,而不是科學背景。而史達林本人曾支持偽科學的李森科生物理論,阻撓該國正常的遺傳基因研究,最後不僅導致了蘇聯在遺傳科學領域的落後,還引發了農業歉收,飢饉出現。

科學發展最需要的是自由空間

菲舍爾又舉了德國的例子。納粹統治時期,當權者毀滅了威廉二世統治時期德國科學發展的成就。德國著名的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的前身 - 威廉皇帝科研促進協會曾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人工合成的肥料。沒有這一發明,就不會在戰爭中有足夠的糧食供給。菲舍爾教授指出,"威廉二世皇帝的統治並不是民主制度,但統治者明白,這個國家需要強大,而強大則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和技術的基礎之上,於是他們科學和技術留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在菲舍爾看來,對科學發展最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自由空間。20世紀初直至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科技水準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但這一時代的科技成果,在獨裁的納粹上台之後,總體上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納粹的科研突破是暫時的

但這並非否認納粹德國科技領域取得的某些突破。任教維也納大學的科學歷史學者哈爾(Ingo Haar)博士說,當年納粹德國的科學技術在歐洲範圍內同先進國家水準相當,"納粹尤其在航空、軍工以及人文科學領域有關'戰爭'的研究投資巨大,有目的地資助和擴大'戰爭科研',而早在戰爭發生前9年,這些工作就已開始。因此,這也就帶來在某些 '戰爭科研'領域的優先地位。不過,戰爭開始後,這一優勢僅僅維持了數年。"

制度間競爭聰明頭腦

科學歷史學家菲舍爾說,人類歷史上至少出現過一次專制統治毀滅科學的事實,但這也不一定就成為定律。他承認,他並不十分清楚,科學發展最需要哪種體制。但他說:"民主制可能提供了科學發展的最大契機,雖然對此還有爭論。但我相信,科學最需要的是自由空間,最不需要的是限制和壓抑,而民主制進行壓抑的程度最輕。"

哈爾也認為,科學只有在自由的制度下才能健康發展。他的理由是:

"因為國與國之間在爭奪最聰明的頭腦。美國明白了這一點,當年原子彈項目就是在許多來自納粹德國的移民科學家的推動下,成功製成原子彈的。因此,制度與制度之間也在展開競爭。最具影響的科研成就最可能在自由的科學環境中出現。 "

專制國家分配資源的效率高

科研的進行需要資金的保證。菲舍爾指出,必須要看到的是,專制統治針對性地分配資源的效率很高。他說,如果中國政府做出決定發展基因科學,中國很可能在這一領域成為世界領先。他最後總結道,"專制統治可以通過撥款對科研產生影響,但科學一定要保持自主的地位並能獨立做出自己的決定。"

作者:李魚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