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西瓦‧華格納-拜羅伊特的女主人
2013年7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夏日的巴伐利亞小城拜羅伊特。通往"綠色山丘"的道路上,豪華轎車一輛接一輛,像一條長龍。舉世聞名的節日文藝會演劇院前,來自政經界和演藝圈的社會名流談笑風生。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夫君約阿西姆‧紹爾(Joachim Sauer )每年都要前來觀賞演出。這裡是名人薈萃的地方,是閃光燈的海洋。這裡,就是華格納音樂節的舉辦地。今後幾天裡,這裡將相繼上演雄壯的華格納歌劇《帕西法兒》(Parsifal)、《漂泊的荷蘭人》、《尼伯龍根指環》等等。
貴婦人
鮮為人知的是,今天的拜羅伊特音樂節可以說是一位女性的傑作,她就是傳奇音樂家華格納的第二任妻子科西瑪‧華格納(Cosima Wagner)。其傳記作者奧利維埃‧赫爾梅斯(Oliver Hilmes)說,"科西瑪‧華格納將拜羅伊特音樂節變成了一個文化、社會和經濟機構。這是她的功績。"
1883年理查德‧華格納去世後,科西瑪‧華格納將華格納生前的這一試驗品變成了當時德國社會的聚焦點。赫爾梅斯說,早在那個時候,這裡就是明星們會聚的地方,只不過叫法不一樣。"為了將丈夫的音樂作品繼續傳揚,科斯馬發明了音樂節主管一職,接管了"綠色山丘"的領導權。不過,在19世紀下半葉,作為女性的她如何做到了這一點?赫爾梅斯介紹說,科西瑪是一位法國貴婦人,通曉多種語言,能夠和男人平起平坐地交流。
李斯特之女
科西瑪不僅舉止不同凡響,她的出生也不同尋常。她生於1837年,是音樂家、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和法國瑪麗亞‧索菲‧弗拉維吉娜伯爵夫人(Marie d'Agoult)的私生女,從小在巴黎長大。18歲那年,她和指揮家、華格納崇拜者漢斯‧馮‧比洛(Hans von Bülow )結婚。婚後育有兩女,但他們的婚姻卻走到盡頭。科西瑪愛上了已婚音樂家理查德‧華格納。兩人開始了一段數年的羅曼史並有了三個孩子。最後,科西瑪離開漢斯‧馮‧比洛和華格納同居。他們分別結束了自己的婚姻並結為連理。傳記作者赫爾梅斯說,科西瑪和華格納的婚史給他們的婚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科西瑪知道,她給漢斯‧馮‧比洛帶來了很深的傷害。而和對待首任丈夫不同,科西瑪將華格納視為半個神。她在日記中詳細描述了華格納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華格納去世後,科西瑪用拜羅伊特音樂節為華格納立下了一座豐碑。 她主管華格納音樂節直到1906年,之後將這一職位交給了兒子齊格費爾德。科西瑪在華格納去世47年後才離開人世。
貴族氣質
科西瑪的同時代人對她的高貴氣質記憶猶新。哲學家尼采寫到,科西瑪‧華格納是我所認識的女性中唯一具有貴族氣質的人。但是,科西瑪有時也非常冷酷、冷漠。赫爾梅斯稱之為"痛苦的綜合體"。她從與比洛的婚姻中解脫時已是遍體鱗傷,自尊受到很大的打擊。"為了彌補自尊心的失落,她用極端反猶主義作為擋箭牌。音樂和文學研究者延斯‧菲舍爾(Jens Malte Fischer)說,科西瑪‧華格納有著極端的反猶主義觀念。"
華格納去世後,科西瑪不僅將拜羅伊特變成了一個文化機構,也將其變成一個政治機構。她將極右的反猶出版商和活動家聚集在自己左右。比如,屬於拜羅伊特圈內的人士就有極右作家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他後來還成為科西瑪的女婿。拜羅伊特圈共同膜拜也發表過反猶言論的華格納。赫爾梅斯說,科西瑪和她的幫手們在華格納去世後將其言論加以利用。在華格納崇拜壓倒一切的時候,他們找到了共同語言,科西瑪不去認自己在法國和匈牙利的根,而是選擇了極端的德意志民族主義。
給猶太人反面角色
在仇視猶太人這方面,科西瑪比華格納走得更遠。她將"猶太人缺少文化"的反猶太主義貫徹到了生活中。作為拜羅伊特的女主人,她也有這樣的能力。舉辦"沉默的聲音:1876至1945年期間的拜羅伊特音樂節和猶太人"展覽的歷史學家漢內斯‧赫爾(Hannes Heer)說,科西瑪在拜羅伊特推行反猶主義的行內政策,不允許猶太人音樂家參加演出,或者讓他們出演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反面角色,所謂的猶太人角色。"
科西瑪的反猶主義也反映在她和猶太人打交道中。比如,她一方面欣賞指揮家赫爾曼‧萊維(Hermann Levi),另一方面又覺得他低人一等,並且處處用自己的優越感折磨他。科西瑪還將反猶主義的衣缽傳給了子孫。在兒子齊格費爾德和其妻溫妮費爾德(Winifred)主持期間,華格納家族和希特勒的納粹分子關係密切。現代拜羅伊特的締造者科西瑪也讓此地與反猶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她和丈夫華格納身上洗不去的污點。
作者:Marie Todeskino 編譯:樂然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