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大學是如何協調德中高校合作的

祝紅2005年11月30日

隨著德中兩國經貿領域合作的加強,兩國高等院校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在德國的北威州,科隆大學承擔起負責該州各大學與中國相對院校進行交流的任務。而公開自己的成功經驗絕不是無償的,前來取經的學府需為此支付「學費」。相關新的高校法正在醞釀之中。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科隆萊茵河畔圖片來源: dpa

「德國與中國相比實在是太小了。我認為,德中兩國院校間的合作應該有一個自己的系統,一個完整的組織結構。德國各大學與中國相關院校進行單獨合作的模式也許難以勝任未來的挑戰。」

11月26日才從中國返回的科隆大學民法、社會法和勞動法教授-同時擔任科隆大學國際交流與公關部副主任的丹妮爾-莉碧女士仍然沉浸在為期13天的中國之行的興奮之中,但是這位女教授並沒有因此而失去理智的思考,她深知挑戰的艱巨。

德國北威州有許多知名的工科院校,比如亞琛、明斯特大學早就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科隆大學之所以得以扮演北威州中國協調員的角色應歸功於上一屆政府對德國各院校國際交流對象的劃分。

此次中國之行期間,廣州的中山大學、上海復旦大學以及北京的清華大學等都留下了丹妮爾-莉碧教授的足跡。在廣州中山大學地理學院,中方與科隆大學地理系代表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學生、教師交流以及共同開展科研項目等。

丹妮爾-莉碧女士認為,德國院校之所以如此看重與中方的合作,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一個巨大的世界市場。那裡的德國企業、中國企業都急需人材。在德國進行投資的中國企業家也越來越多。我們科隆大學認為,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們必須跟進。另外,中國是一個探索自己經濟和政治之路的國家,很有特色。比如中國正走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許多勞動法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勞動保護法,勞動安全法等。我認為,有許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做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目前,已有一批中國學生在這一合作框架內來到了科隆大學,求學於該校企業管理系,同時也有三名科隆大學的學生在中國留學。根據合作協議,學費均由交流校方承擔。科隆大學企業管理系計劃將來再接受30名中國學生。

走出國門,求學他鄉是件令學生和家長頗感自豪的事情,入選學生皆為班裡的高才生。除了專業知識外,英語的書寫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還能掌握最基礎的德語對話當然會受到優先考慮。儘管如此,去外國求學的困難是毋庸置疑的。

丹妮爾-莉碧女士說:「第一道障礙就是語言。掌握英語是最基本要求,對德中雙方學生來說都是一樣。好在大家都知道掌握英語-這一世界語言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能夠瞭解求學國家,比如德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包括語言,當然就更為理想了,否則留學生根本無法應對來自文化方面的挑戰。」

國際院校合作絕非一帆風順,法律保障是這一合作的前提之一。德國經濟部負責國際交流的格爾茨先生說:「新政府成立以後,德國各大學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我們目前正在起草新的高校法,保證院校在國際合作領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並且能夠享受如同企業一樣的盈利運作空間。」

現在北京政法大學法學院擔任副教授的劉飛曾在德國的科隆大學求學5年,回國執教已有兩年多。此次在北京接待丹妮爾-莉碧教授時,倆人就具體的法律技術等問題暢所欲言。劉飛認為,德國法律學家對中國的法律發展、政治體制以及社會現實狀況缺乏必要的瞭解,但德中兩國在法學領域的合作和發展空間是巨大的。

劉飛副教授認為,「德中兩國如果能在法學實踐和理論方面進行合作的話,那麼發展空間是非常大的。因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20多年來,法律體系並沒有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和完善。而中國在這方面沒有自己的傳統,所以必須向國外學習。德國是學習的榜樣之一。同時,如果法律技術能夠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很多方面吸收外國經驗的話,那麼將來勢必會成為一種整體力量來推動中國的民主和法制的發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