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的「吉普賽人小區」

2012年10月24日

在科隆近郊的一個城區,有一個優雅整潔的連排別墅小區。這裡聚居著18戶辛提人家庭,也被當地人稱為「吉普賽人小區」。

Typisch im rumänischen Straßenbild: Pferdewagen der Roma nahe der rumänischen Hauptstadt Bukarest. Aufnahme vom 1.6.2001
吉普賽人馬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金秋10月的一個周六下午,一群孩子在溫暖的陽光下玩耍。男人們在門前聊天,幾位婦女在一邊準備飯食,空氣中時時飄來一股飯香。

音樂家馬庫斯‧萊因哈特(Markus Reinhardt)從青少年時代就居住在這裡。他說,70年代初在科隆城郊建造這個移民小區時,曾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當地的一個酒吧業主甚至掛出了"吉普賽人免進"的牌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緊張的氣氛得到緩解。

與外來人門挨門

如今,辛提人與其非吉普賽或外來人鄰居之間只有一些日常的小磨擦。坐在篝火旁的部族長老斯坦貝格(Sekulo Steinberger)說,"有時他們抱怨受到煙熏," "有時候我們夜晚的聚會時間長了些,很快就有警察來制止。"
一旦吉普賽小區的人組織聚會,始終都是到野外。到了春天,有孩子的家庭都是開著大篷車一起上路。"冬天一結束,見到陽光我們就腿腳發癢"。說這番話的費克斯(Johann Feix)幾年前為了愛情離開薩爾州來到科隆,住進了這個辛提人聚居的小區。

德國的吉普賽人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語言就是身份證

吉卜賽人在一起時,無論老少都講其祖先遺留下來的吉普賽語。 萊恩哈德說,"我們沒有文字,只有遺傳下來的口語。老一輩人是我們的書,所以是從他們那裡學會的。"與許多在德國生活多年的其他吉普賽家庭所不同的是,居住在科隆羅根多夫(Roggendorf)的兩個吉普賽部落的人講吉普賽語和他們的德語一樣流利。像所有其他語言一樣,羅姆語也在不斷變化。萊恩哈特說, "我們的語言中使用了很多德文字,例如戰爭一詞。我們的語言中沒有這個詞,因為我們是一個從來沒有和誰打過仗的民族。"

德國的吉普賽人圖片來源: DW/M.Ilcheva

萊恩哈特不喜歡被人稱為"辛提人和羅姆人"他說,"我們希望被稱為吉普賽人,這是正常的德語概念。雖然在第三帝國時期這是個貶義詞,但這完全是另一碼事。而稱呼"辛提人和羅姆人"是完全錯誤的。"萊恩哈特和他的所有部族成員都認為自己是科隆人。他說:"如果FC輸了,那麼在這個小區有一半人會哭泣。"

除了語言傳襲之外,吉普賽人的團結對其文化的繁衍也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日常的習俗禮儀才能傳授給年輕一代:"孩子們親眼看著我們如何的互相尊重。這就是吉普賽人的生活。萊恩哈特說:"如果我單獨生活在一個社會福利房內,我就無法繼續傳播吉普賽人的生活習慣。"

音樂紐帶

連接吉普賽人新老一代的另一個紐帶是音樂。萊恩哈特說,吉普賽人沒有自己的民族音樂。"我們的身份的一部分就是一直在流動,吸收了一個地方的音樂,又將其傳播到另一個地方。例如,我的大伯父曾經演奏"常青樹",但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方法。我們學習音樂,就像孩子學說話。我們先模仿大人怎麼做,直到學會為止。"

德國的吉普賽人圖片來源: DW/M.Ilcheva

萊恩哈德的兒子迪斯洛( Dislo)和他的兩位朋友薩姆尤( Samjo)以及施佩克(Specko)和組成的辛提音樂小組(WSM)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雖然他們講一口流利的德語,但是他們的說唱節目大多數是用吉普賽語。因為他們感覺吉普賽語更加押韻。

在2012年萊茵地區吉普賽文化節上,這個吉普賽小區的所有人都前去參加,並首次聽到這個年輕音樂小組的演唱。施佩克興奮地說 "我們全家都覺得很酷。"。通過舉辦此次有很多非吉普賽人參加的辛提人文化節活動,使得吉卜賽文化在科隆的文化場景中重新擁有了一席之地。

作者:Philipp Jedicke // Ananda Grade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