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藝術展,中國站住腳

2005年11月1日

第39屆科隆藝術博覽會於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萊茵河畔的科隆城舉行。科隆藝術博覽會是世界最著名藝術展會之一,來自26個國家的大約260家畫廊在寬大的展廳中展出了自己兼容古典現代及當代藝術風格的最佳作品。

現代藝術在科隆藝術展上「發燒」圖片來源: Art Cologne 2005

博覽會不僅是藝術作品的交易平台,也是促進業內人士溝通與交流的地方。要想瞭解當今世界的最新藝術流派,那麼,科隆藝術博覽會是必去之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展覽會的大廳中格外引人關注。

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科隆藝術博覽會改變了展會場址,從原來的萊茵大廳搬進了科隆展覽中心的第9和第10大廳。科隆展覽中心的負責人庫爾特對媒體說,此舉旨在鞏固科隆藝術博覽會作為世界最重要藝術展會的地位,並使其得到提升。庫爾特的確不虛此言,從開幕式當晚起,明亮寬大的展廳裡就人來人往。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博物館經管人以及參觀者絡繹不絕,不愧為藝術博覽會的一大盛事。

四大展廳各有重點,分別為:古典現代派、戰後藝術、當代藝術以及年輕人畫廊等。10展廳裡,德國策展人亞歷山大推出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格外引人關注:中國著名藝術家方立鈞的鍍金人頭雕像、楊少斌的戰爭人物以及王茵(音譯)的巨幅花丹圖等獨具風格。亞歷山大在柏林和北京均開設了自己的畫廊,重點展出亞洲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於1992年首次前往中國的亞歷山大如今奔波於歐亞兩大陸之間。隨著德中經濟合作的深入,文化藝術交流也呈跟進態勢。對此,亞歷山大感觸頗多:「西方當代藝術作品在中國還不能引起很大的反響,我個人認為,現在還為時過早,但這不是我們策展人的任務,政治層面必須付出積極的努力。遺憾的是,德國政治家在這方面的努力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中國傳統山水大寫意往往令西方人感到費解,但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卻已在西方世界開闢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年科隆博覽會期間,亞歷山大推出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博覽會期間就被搶購一空,售價分別為1萬1000歐元至6萬美元,今年的市場行情持續看好。由此可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亞歷山大說:「我對中國藝術家的成長及發展持樂觀態度,但政治必須跟進。沒有民主就沒有藝術市場,而藝術市場則需要自由空間。為了享受這份自由,中國藝術家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在這方面中國的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就此高枕無憂了。」

德國著名L.A畫廊的策展人L.阿爾布萊希特先生也是一位活躍在中國藝術市場的德國策展人。他挑選的作品均出自那些根植於中國藝術土壤,但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社會變遷及傳統的藝術家之手。五六年前,阿爾布萊希特開始向中國大陸居民介紹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偶然的機會使他結識了許多中國藝術家,並被他們的作品所吸引。如今,阿爾布萊希特每月去中國一次,可以說,中國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談及他在中國最強烈的印象和最大的擔憂時,他說:「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優秀的藝術家越來越多。」最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很多人只想賺錢」;他最大的擔憂是,「在中國藝術市場,很多人在購買當代藝術作品時,不加思索任意出價。」

隨說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各不相同,為人們的詮釋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但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豐厚的藝術功底之外,均具有深刻的內涵。阿爾布萊希特期望,隨著中國出境旅遊業的開放,出國旅遊者的增多,對西方當代藝術作品認識的不斷提高,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作品市場也會逐漸地成熟起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