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Interview aus Köln über chin. Frauenfilme

嚴嚴2008年5月5日

多特蒙德- 科隆國際婦女電影節上周日結束了五天的角逐。來自法國的女導演Aurélia Georges憑借一部講述俄羅斯作家七十年代在法國生活的電影獲得了電影節最高獎項--最佳導演獎。其中參加展映的14部華語影片,雖然無一獲獎,但由中國首位女導演在1962年拍攝的故事片槐樹莊,展現了一個被政治化的中國電影時代。德國之聲記者在科隆採訪了大賽評委之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

蘋果也是這次電影節上出現的影片圖片來源: 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

"那個時候的電影是和現實政治的對話,是政治的暴力。所以你在電影中看到的情節,是導演用一個新的故事把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掩蓋起來。"北京大學中文系電影歷史學家戴錦華教授,在電影一開始就介紹了已故導演王蘋在1962年拍攝的這部以中國大躍進時期農村土地改革政策為題材的,反映中國農民在面對土地政策公有制後的矛盾心理。

她說:"電影中矯揉造作的電影語言、政治化的電影內容並沒有讓德國觀眾真正感受到電影中大躍進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革,而是用他們更多的笑聲表達了他們對那個特殊年代下電影藝術的理解。"

當戴錦華教授被問及觀後感時,她表示現在再看這樣的電影也會讓她感到不舒服, 她說:"五十到七十年代,中國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人們是無法用今天的藝術標準來衡量這些電影成功與否。那個時代的兩個標準,審美和商業是根本不存在。槐樹莊一部典型的電影,可以說是政治化的藝術。"

五十年代隨著中國男女在政治、經濟、法律上的平等,整個社會結構中也不再考慮性別差異。但是,在真正的家庭生活中其實仍延續了封建社會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文化方面,傳統的性別觀念就成了性別政治的象徵化。

戴錦華教授認為,和王平一樣那個年代的導演只是政治工具的象徵, "他們在拍片的時候會遇到麻煩,可和我們今天想像的不一樣。導演們沒有太多的思想衝突,因為他們當時是屈服於一種政治之下,他們覺得電影中表現的就是他們自己的政治,是為自己宣傳。"

在八一電影製片廠任導演的王蘋,一生拍了多部具有政治意義的電影。其中,電影"東方紅"曾被美國記者認為是一部標誌文化大革命開始的電影,而另一部電影"中國革命之歌"則是鄧小平時代的正式確立。

在研究中國電影發展的過程中,戴錦華表示,"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從模仿好萊塢的電影模式,到仿照蘇聯的電影語言藝術,導致了那個時期中國沒有將民族藝術很好的融合到電影工業中。"同時這也是中國電影工業的缺憾:"槐樹莊電影中所謂最新的理念就是她嘗試將中國民間藝術與中國的戲曲元素融入電影中,但我恰恰認為這一點其實是影片最好的地方,同時也是這部影片最不成功的地方。"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