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Provokanter Spot

2013年10月5日

電影系學生的畢業作品能引起社會廣大關注是相當稀罕的事,而最近還真發生了:引發議論的是一部僅一分鐘的廣告片,故事情節涉及到一名德國獨裁者、一輛德國車和一個死亡的孩子。

圖片來源: 2013 First Steps

(德國之聲中文網)影片場景:一輛摩登先進的賓士轎車逐漸駛進19世紀末的一個德國小村莊,村民疑惑地注視著事態發展:當一群嘻耍的小女孩穿過馬路時,轎車自動剎車…..稍晚,一名男童跑過街道,但車子沒停,男孩兒被碾死。這時,孩子的母親從家裡沖出來,尖聲大叫著"阿道夫!阿道夫!"(Adolf)。接著,村鎮路標顯示在畫面上:茵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 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生地…..畫面轉為漆黑 - 賓士轎車最新自動剎車輔助系統的廣告辭顯示出來:"防患於未然"。

希特勒出生故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廣告片的藍本

這個短片是德國巴符音樂學院(Deutschen Filmakademie Baden-Württemberg)應屆畢業生的結業作品。上網一個多月來,在影片網站Youtube上的點擊率已超過3百萬次,引爆網路熱議。

賓士公司立即嚴詞與此片劃清界限。該公司發言人米勒(Tobias Mueller)表示:"我們確信,用一個人的死亡,甚至一個孩子的死亡,與涉及納粹主義內容的題材做廣告是不可取的,即使它只是虛構的。"

觸怒賓士所導致的後果,迅速在網上反映出來:該片被刪除,新版本上清晰註明了"此廣告片非賓士公司授權製作"。

影片的拍攝手法之高明,確實令人一時間還以為是真正的廣告片:該片藍本是採用賓士公司為促銷新出台的自動剎車輔助系統而發動的一項廣告攻勢:就是汽車可通過電腦及雷達技術測知過街行人,而在駕駛人沒能迅速就障礙物作出反應時,及時自動剎車。

後起之秀托比亞斯•哈澤圖片來源: privat

但當遭遇幼年希特勒時,該剎車系統沒有發生作用。這是以汽車作為篡改歷史的工具?或間接替賓士作廣告?其實本片的導演 - 大學生托比亞斯‧哈澤(Tobias Haase)另有目的,他說:"我們學院一般不拍廣告片,廣告片是客戶出錢委託的產物,拍攝非商業目的的影片可以隨心所欲。所以,我們拍片的目的是為自己作廣告,我相信我們已經達到目的。"

激烈討論

這部爭議性片子現在還得獎了:這些德國電影學校的畢業生獲得"新晉導演首步獎"(First Steps Award)中好幾個類別的獎勵。值得一提的是,"首步獎"的贊助者正是賓士汽車公司,但公司發言人聲稱,該公司未對獨立評審團施加影響。

評審團提出的頒獎理由是,哈澤的短片給人留下持久印象:"影片生動流暢,觀眾被迫形成意見。此外,創意產業需要像哈澤這樣堅持理想的理念捍衛者。"

雖然如此,無法迴避的一個疑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品牌,是否允許通過虛構的短片成為決定生死的最終裁判者?哈澤的看法與此相同,但他不同意將影片的詮釋侷限於唯一一點上。他說:"這部僅60秒鐘的短片所包含的內容之多,令人難以致信。它已遠遠超越了" 技術"論題。我一向認為,一部能引發討論的影片才是成功的。但這並不表示,導演百分之百認同電影釋放的思想內容。"

2013 「首步獎」得獎人合影圖片來源: 2013 First Steps

至於廣告片是否允許採用納粹主義為題材的問題,哈澤只簡單表示:"以調侃方式處理希特勒比嚴肅對待更好。"

德國的"希特勒們"

事實上藝術界早就出現各種形式的,以希特勒為題材的笑料作品。例如漫畫家瓦爾特‧莫爾斯(Walter Moers)讓希特勒坐在馬桶上高歌"我蹲在我的防空地窖上";德國喜劇演員赫爾戈‧施耐德(Helge Schneider)也曾在"拜見希特勒"這部電影中把獨裁者惡搞了一番;土耳其諧星索蒙久(Serdar Somuncu)朗讀希特勒日記《我的奮斗》(Mein Kampf);甚至廁所衞生紙上印著希特勒的頭像;2012年出版的暢銷電子小說《他又回來了》(Er ist wieder da)的搞笑程度更屬"登峰造極"之作。

瓦爾特‧莫爾斯的動畫作品圖片來源: Adolf: Ich bin wieder da!

批評者統稱所有希特勒的摹仿者為"希特勒們",或認為他們將邪惡膚淺化。如記者艾爾克(Daniel Erk)在"少見眾多希特勒"(So viel Hitler war selten)一書中問道"惡魔的邪惡性被消除的後果是什麼?那就是使出沒於媒體及電視屏幕的希特勒幽靈變成彩色貼紙,成為化解媒體中所有矛盾說法的重生者。"

電影「拜見希特勒」主角赫爾戈•施耐德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現在,一名電影系學生讓希特勒在造成20世紀最嚴重的世界性災難之前的童年,死於非命。其實哈澤對其作品所引發的另一個爭議點也心知肚明,就是:在廣告短片中殺死一個孩子合情合法嗎?哈澤表示:"我知道,故事很殘酷,但事實上我們只是拍電影,並沒有傷害小生命。"

Youtube的一名女網友以另一種方式評論說:"故事是虛構的,歷史真相才真正令人悲哀。"

作者:Silke Wünsch 編譯:楊家華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