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移民促進德語演變

Julie Gregson2007年12月10日

在多元文化的德國城市地區,德語已經形成了其自己新的語法同節奏的變異,而促成這種變異的是那些有著各種種族背景的年輕移民以及一部分年輕的德國人。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報導如下:

移民使德語產生變化圖片來源: AP

語言學家認為,害怕這種口語化的「混合語」威脅到標準德語有些杞人憂天,但這些新的語言足以對人們習慣的語言方式構成衝擊。

伊朗後裔阿瑪德和他的家人移居到柏林的Wedding(一個移民聚居區)之後,就首次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9年前來到德國並且參加了一個德語班。今年20歲的他可以毫不費力的將語言從一種方式轉換到另外一種方式:「當我和其他在這個區的年輕人在一起的時候,我的語言就發生了分裂。我可以用一種或者另外一種方式說話,它是獨立於其他語言的,它就像我們自己的語言,而一些在這個區長大的德國人也用這種方式說話。」

「我們的說話方式是和我們的母語有一定聯繫的,在阿拉伯語中我們僅僅只說『來』,這與標準德語中將動詞放在句末的方式是不同的。這完全是自動自發完成的。」阿瑪德說。

在柏林的一些貧民區,聽到年輕人快速的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交流並不是什麼奇特的事情,但這一切並不僅僅侷限發生在德國的首都。烏布塔爾的語言專家維澤教授表示,這種現象也發生在德國的其他城市,從雷根斯堡到漢堡。

在維澤教授看來,在一定的背景之下,這些德語根據上下文省略了一些介詞或者其他句子成分等,使得語法更加的「簡潔」。比如說,他們不說「Ich gehe in die Schule」(我去上學),而是說,「Isch geh Schule」,不說「Ich bin im Görlitzer Park」(我在格利茨公園),而是說「Isch bin Görlitzer Park」。

這些語言也經常以阿拉伯和土耳其語的形式出現,比如說Yalla(阿拉伯語「讓我們走吧」)和Wallah(阿拉伯語「真的」)以及lan,它是土耳其語「ulan」的縮寫(常意味著「小夥子」或者「花花公子」)。歐洲其他地方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英國、瑞典、丹麥和荷蘭的移民聚居區這種現象很常見。這些新生語言有一些共性,就是有一些節奏,也許這一切都和音樂有一定的關係。

這種現象第一次引起德國人的重視是在1995年,土耳其出生的作家Feridun Zaimoglu所著的Kanak Sprak 一書中,提到了這種被描述為「地下代碼」的俚語。Feridun Zaimoglu以表現在德國長大的移民子女的生活著稱,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隨父母來到德國,深受兩國文化的雙重影響。他的小說融合了不同的俚語,語言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小說風格獨特。

而在過去的幾年中,更多的這種德語使用方式出現了,一些電影,比如說,土耳其功夫小子(Kebab Connection)和Süperseks都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有人擔心這種帶有民族風格的德語會影響到德國的主流社會,雖然這種語言能起到搞笑的作用,可往往使用者都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這是非標準的德語,往往與少數民族有關。但其實這種混合語言往往應該被更加正面的對待,它目前的存在方式更像是一種地方方言。

不過阿瑪德也指出,他的一些同齡人,只會講這種混合語,他們的德語沒有什麼機會提高。維澤教授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對德語構成什麼影響,而只是會影響這些年輕人自身:「他們無法融入社會,也無法提高職業技能,這是一個大問題。」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