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移民」才是出路?無家可歸的傘運藝術品

2018年9月28日

香港雨傘運動四週年,時至今天香港的政治前途仍然迷茫,當年由運動衍生的大量藝術品也同樣前路未卜。在自由空間日益收緊之下,有創作人正替其作品「移民」。

Hongkong 4 Jahre nach Regenschirm-Revolution | Künstler Fong So
藝術家方蘇在雨傘運動期間創作了100多件紀錄抗爭情況的作品。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14年9月28日開始的雨傘運動以警方清場終結,四年後香港依舊未有普選。長達79天的佔領運動,示威者駐紮在香港核心商業區的主要干道,這場香港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社會運動,也成為不少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泉源。

方蘇是其中之一。他當時繪出了146幅速寫紀錄抗議的情況,集結成作品集《雨傘速寫》(Umbrella Sketches),現時正在大英博物館「I Object」展覽展出。

「我把速寫作品集視為當代歷史的紀錄,所以它能夠進入博物館是一件好事。」方蘇形容,香港目前的政治情勢愈來愈令人窒息,他正計劃把其它政治敏感的作品轉移海外。

藝術家方蘇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傘運速寫作品。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藝術品也移民

傘運後幾年來,香港的政治空間不但沒有擴闊,反而日益收窄。這讓不少港人再考慮移民,傘運藝術品也不例外。

香港城市速寫組織創辦人黃先生 (Alvin Wong) 在2015年結集了31位藝術家、一共幾百幅速寫畫,出版了《傘下速寫》(Sketches under the Umbrella) 作品集。

但是他表示,香港本地只有少數書店會採購他們的書,因此他把連多存貨送到國外的圖書館,主要是在美國。「這些速寫是屬於香港人的,我們不應該只是把它們保留在自己的畫本上,而是應該把我們的所見所聞告訴所有人。」

許多人擔心,政治敏感刊物正逐漸從香港書店消失,尤其是在2015年「銅鑼灣書店事件」之後--數名售賣中國禁書的香港書店負責人被帶返中國內地拘留。

黃先生 (Alvin Wong) 組織了31位藝術家、總共幾百幅速寫,出版了《傘下速寫》(Sketches under the Umbrella) 作品集。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不受家鄉歡迎?

在一連串政治運動失敗和打壓後,香港社運陷入低潮,在一片低氣壓籠罩下,團體也難以舉辦公開展覽。    

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文化管理的學者何慶基,一直在全球各地講述雨傘運動藝術。「好像全世界都對這些作品很感興趣,就是除了香港的機構。」他認為港府資助的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應該為這些藝術品設立專屬的展覽廳。

M+博物館回復法新社查詢時稱仍在「仔細評定這段近期的歷史」,目前不考慮把雨傘運動作品納入為館藏。

香港金鐘佔領區懸掛了各式各樣由民間創作的標語,運動結束後部分由民間自發保存下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消失中的創作

除了實體作品集,更多的雨傘運動藝術品走向數位化,儲存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系統讓公眾查閱。 大部分作品是都是由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從佔領區中「拯救」出來,製作成雨傘運動視覺作品檔案庫,作品類型眾多﹕寫上潦草字句的抗議橫幅、雕像、風箏甚至珠寶。

創作不只是藝術家的專利,一般民眾也在運動中即興地製作出很多標誌性的作品,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高3.6米的大型「雨傘人」雕像。不過,它們以後何去何從,是未知之數。

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市民在佔領區中一條天橋上聲援示威者。圖片來源: REUTERS/Bobby Yip

創辦檔案庫的區議員楊雪瑩說,愈來愈多人擔憂香港的自由被侵蝕,因此部分創作人寧可自己保存作品。另一名創辦人兼藝術家黃宇軒稱,他們之所以選擇儲存在圖書館,是因為組織欠缺人力和資金。

「圖書館是一個可靠的機構。隨著年月過去,運動可能會被遺忘,圖書館至少可以保存運動的其中一些部分。」

李芊 (法新社等)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