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50709 Blockfreie Bewegung

2009年7月15日

第15屆不結盟運動峰會於7月15日和16 日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舉行。不聯盟運動是冷戰時期成立的一個組織。當時的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尼總統蘇加諾和加納總統恩克魯瑪是該組織的發起人和創建者。其目的是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第三大力量,為成員國爭取經濟和社會獨立。即使在今天,不結盟運動員仍有118個成員國。那麼今天不結盟運動的現實意義何在?

2006年不結盟峰會在古巴舉行圖片來源: AP

1955年4月在印尼召開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為成立不結盟運動奠定了基石。當年,世界政治舞台上所發生的事情,也成為成立不結盟運動組織的原因。北約和華沙條約國之間的冷戰規模不斷擴大。兩個集團之間相互展開軍備競賽。自1950年以來,非洲和亞洲的前殖民地國家逐漸鞏固了其獨立地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治體制並獲得了一定成功。


萬隆會議確定的十項原則,直至90年代初始終是不結盟運動的原則基礎。這些原則包括保障所有國家領土完整和政治主權,實現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平等,尊守人權和國際義務,根據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和平解決所有衝突。

1961年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正式成立大會共有25個國家參加。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了不結盟運動,幾乎所有非洲和亞洲國家都成為其成員。

與會國力求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積極作用。在這一階段,冷戰剛剛進入一個可悲的高潮:1961年8月,東德在柏林建起了柏林牆,鐵幕貫穿整個歐洲。

在這種政治氣候下,與會國的目標是在東西方之間建立第三種力量。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華格納分析說: "然而,由於各成員國之間存在差別,該組織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因此,直至今天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成就。人們一直試圖在國際組織的框架內制訂共同的目標,例如,制定可持續發展或聯合國的改革目標。但是該組織始終缺少這樣的具體目標。 "

冷戰結束後,不結盟運動闡述的新目標包括打擊恐怖主義,尊重人權和國際法以及在全球化世界尋求正義。然而,即便是在落實這一目標方面,不聯盟運動所取得的成功也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不僅是冷戰的結束,而且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導致不結盟運動迅速衰敗。華格納說: "當然,自進入6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不僅有了經濟上的變化,而且我們現在也更多的成立區域性組織。這意味著,許多國家嘗試在區域範圍內反映其訴求。 "

不結盟運動不論是在其成員國組成,各自的政府領導人還是其執政理念上,始終存在巨大差異。無論是昔日獨裁統治者,如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托,還是今天的白俄羅斯獨裁者盧卡申科,或者是反種族隔離的象徵納爾遜‧曼德拉都擔任過該組織的負責人。目前,局勢不穩定的國家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衣索比亞以及民主國家,如佛得角,塞普勒斯和南非都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不結盟運動關於全面保障政治主權和不干涉內政的要求,令一些觀察員感到迷惘,尤其是涉及到辛巴威,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家的時候。然而,不結盟運動絕不是一個對這些國家引起爭議的立場給予支持的組織。


作者:Daphne Grathwohl/李京慧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