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紀念北京天安門事件35周年的日子裡,當代歷史學家何曉清(Rowena He)受邀穿梭於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之間,在一系列講座上做演講,為那些不能發言的人發聲。
1989年發生的鎮壓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然是一個禁忌話題。時至今日,究竟有多少人在街頭喪生仍是一個未知數,有人猜測數百人甚至上千。
曾經是自由燈塔的香港,30多年來,年年不忘為悼念死難者而舉行大規模的六四守夜活動,但這在今天已不可能。2019年,香港舉行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後,次年實施了《香港國安法》,之後當地為《基本法》23條立法,持不同政見人士失去了所有的活動空間,"煽顛罪"成為用來懲罰他們的重要法律依據。
2019年,何曉清應聘從美國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歷史副教授。2023年,港府拒絕延長何曉清的簽證,她本人亦被中大立即解僱。
紀念六四35年的日子裡,何曉清的日程安排得很滿,她認為這是她的職責所在。據瞭解,何曉清曾在1989年參與過中國廣州市的抗議活動。她對美聯社說,"我們不能繼續在香港點燃蠟燭了。因此,我們要在全球各地點亮它。"
香港行為藝術家街頭手畫"八九六四"被捕
對中國大陸人很難抹去的記憶
為保留對天安門鎮壓的記憶,海外的紀念活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過去幾年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和台灣等地出現了越來越多有關這一主題的演講會、集會、展覽和表演。但是,對六四的記憶很難從所有思想開放的中國人的腦海中抹去。
據何曉清回憶,當年17歲的她也同其他抗議者一道走上街頭,那是出於對祖國的摯愛。鎮壓發生時,她整晚守在電視機前無法入睡。後來回到學校,她被要求重複官方的定性說法,即政府成功平息了一場暴亂。只有這樣,她才能通過考試。
何曉清對美聯社說,"我從未殺過任何人。但這些年來,作為倖存者,負罪感揮之不去"。
海外紀念活動:一把 "雙刃劍"
為了保留對這一事件的記憶,紐約市去年6月開設了一個專門紀念天安門鎮壓事件的博物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的學生領袖之一王丹擔任該博物館的負責人。他估計截止到今年5月初,該博物館吸引了大約1000名參觀者,包括中國移民、美國公民和香港人。王丹說,為了擴大觀眾群,他計劃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舉辦不定期展覽,以及在其他國家舉辦長期性展覽。
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歐洲歷史和記憶研究教授西爾普(Aline Sierp)認為,海外紀念活動使記憶得以傳播和延續,為其他人和後代提供了瞭解的機會。但這可能是一把 "雙刃劍",因為不同的地方會調整這些記憶,使其在未來面臨支離破碎,或者脫離原有語境的風險。
上周,倫敦一家劇院上演了話劇《5月35日》。該劇由在2020年《國安法》頒布後移居英國的香港僑民列明慧(Lit Ming-wai)創作,講述一對老年夫婦希望有機會公開悼念他們在1989年去世的兒子的故事。
該劇導演皮爾斯(Kim Pearce)是一名英國出生的80後,她表示,在很小的時候,這場悲劇就引起她的共鳴,當她讀到芬頓(James Fenton)的詩歌《天安門》時,曾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參與這個項目進一步加深了她與這些故事的聯繫。
六四流血事件過去三十多年後,中國當局仍然試圖抹殺一切有關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記憶。但是,美聯社攝影師威德內爾(Jeff Widener) 等記者還是成功地留下了一些歷史畫面。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天安門晨曦下,抗議者用塑料泡沫和石膏材質在金屬支架上樹立起一座高約10米的民主女神像,女神所處位置正對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像。在6月4日清晨,士兵動用坦克和武裝車輛推倒了這座塑像。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在中國政府六四鎮壓之前,局勢已經趨於緊張,但市民們經常會向士兵和警察送東西。有時候,入城部隊會與示威者一起高唱愛國歌曲。圖中這位女警在天安門廣場上引吭高歌,而幾天之後,軍隊進駐,民主運動遭到武力鎮壓。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1989年6月3日,六四鎮壓一天之前,人民大會堂附近,一位婦女被夾在了民主派示威者和軍隊中間。當天午夜,第38軍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火,最終奪取了被示威者佔領數周的天安門廣場。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鎮壓之前一天,數千名示威者圍繞在一輛公共汽車周圍,一張擺在車頂的桌子上擺放著繳獲的武器。在政府宣佈戒嚴之後,士兵和示威民眾之間曾一度關係微妙。示威者有時向士兵送上禮物慰問,而部隊也曾暫時退卻。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3日深夜,一輛裝甲運兵車剛剛沖破了示威者搭建的路障,便在人民大會黨門前被示威者團團圍住。與此同時,不遠處的戒嚴部隊士兵正在準備對示威者開火。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3日晚間,示威者在天安門長安街上點火焚燒一輛裝甲運兵車。這是攝影師威德內爾(Jeff Widener)當晚拍攝的最後一幅照片,此後不久他便被示威者擲出的磚頭意外擊中。雖然遭受劇烈腦震蕩,但由於手中相機的外殼抵消了大部分衝擊力,威德內爾逃過一劫,沒有生命危險。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4日,學生領導的民主運動遭血腥鎮壓之後第一天,一輛裝載著士兵的卡車在北京賓館門前的長安街上巡邏。當天,一輛類似卡車上的士兵向北京賓館大堂內站立的旅遊者開槍。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4日,一個拿著購物袋的孤身男子站在長安街的正中間,試圖阻擋坦克編隊的去路。二十五年之後,此人的最終命運依然不為人所知。這一場景成為了天安門民主運動最具象徵意義的圖像之一。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5日,一群民眾在長安街上展示一張據稱攝於當地一處太平間的圖片,畫面上的死者據稱都是38軍士兵在搶佔天安門廣場過程中槍殺的示威者。死者身上巨大的創口顯示士兵動用了達姆彈。國際特赦組織組織認為,至少300名平民被殺。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軍隊鎮壓民主運動後,兩位婦女正在打掃廣場,她們身後是一輛已經被燒毀的公共汽車。抗議運動中多輛汽車和軍車被燒毀,一些士兵因此身亡或受傷。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1989年5月下旬,美聯社攝影記者威德內爾(左)和華人攝影師劉香成在紫禁城前留影紀念。當時可能他們都沒有想到,幾天之後中國政府便動用武力鎮壓了天安門民主運動。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 (美聯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