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紀念貝多芬逝世175周年

2002年3月26日

貝多芬一生坎坷,他的音樂和人格力量在175年後的德國、歐洲和全世界仍然佔有不朽的地位。

2001年在巴黎一家博物館發現的一份有貝多芬簽字的音樂手稿。圖片來源: AP

作為超級巨星的貝多芬

雖然貝多芬逝世已經175周年了,可他仍然是音樂排行榜上的熱門人物。根據著名唱片公司EMI的統計,貝多芬一直是排在古典音樂作曲家排行榜的前五位。他的音樂和他的人格早已成為德國和歐洲文化的組成部分,他的交響樂每年新年時刻響徹世界許多地方,他的「第九交響曲」主旋律甚至成為了人們所鍾愛的手機鈴聲。即使是在遙遠的日本,每年至少要演奏上百次的「歡樂頌」,並配有上千人的德語合唱。

人人都喜愛貝多芬,但是這位音樂大師本人卻是一個抑鬱寡歡的人。位於波昂的貝多芬故居紀念館館長烏爾裡克.佛斯玻謝爾說:「我們還沒有見過一幅畫像,上面的貝多芬哪怕僅僅作是微笑狀。」貝多芬故居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九萬多名「貝迷」前來參觀,這一數字說明貝多芬不輸某些當代流行歌星。

他的音樂主題簡明精確,他的作品形式完美,他的音樂精神與啟蒙時代的天才思想相一致,他的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生經歷使他作為一個人在人們的心目中不朽。貝多芬逝世於175年前,即1827年3月26日。

天才和瘋狂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或17日出生於波昂。他的童年充滿了艱辛。他的父親是個嗜酒者,希望他的兒子能像莫扎特那樣成為音樂童星。少年的貝多芬就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他刻苦學習音樂並取得優異成績。不過,他沒有上過幾天普通學校,這使他一輩子都算術不好,直到晚年還在計算節拍時有障礙。不過這些缺陷並沒有妨礙他在早期就創作出具有天才邏輯結構的作品。

他很早時就找到了贊助人,因此得以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去潛心完成他的音樂教育。雖然性格火暴,貝多芬仍然成為了維也納上流社會沙龍裡的貴賓,歌德稱貝多芬是個「桀傲不馴」的人物。他作為作曲家很快就享譽整個中歐。

在他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朋友的影響下,貝多芬形成了把音樂視為「純粹精神」的音樂觀。他認為音樂作為啟蒙理想的載體應該能開啟更高知識世界的大門,他本人也要把整個生命奉獻給藝術。這一信念使他陷入近乎瘋狂的情結中不能自拔:只有通過個人的受苦受難和犧牲才能創造出完美的音樂。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貝多芬的私生活充滿了掙紮起落。他的愛常常得不到回應;他聽力失聰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為此他感到恥辱並長年試圖隱瞞。雖然對許多人來說他是個長相醜陋的怪人,不過他還是有不少知心朋友。175年前的今天,貝多芬在病痛中去世於維也納。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