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綠色楷模之城:瑞典生態城哈馬比

2010年8月10日

瑞典的生態城市哈馬比原計劃是作為奧運村而建的。後來瑞典申奧失敗,而哈馬比卻成了歐洲生態界的一顆明星。

瑞典斯德哥爾摩哈馬比城區的港口圖片來源: CC/Stefan Eklöf

哈馬比距離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只有幾公里,現有2. 5萬居民,到2015年將達到3.5萬居民。如今這裡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人想到,當年的計劃是在哈馬比建奧運村。城市設計的思路是讓居民們能夠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或者騎自行車,及實行汽車共享,而不是開著私家車上班。

1990年,早在大眾媒體熱議氣候變化之前,斯德哥爾摩市議會就已經對生態城的建設開始詳細規劃,其中也包括對下水道進行設計規劃。

生態城建成以來,該項目使得斯德哥爾摩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30%至40%。不過,當初的減排目標是50%。項目的成功也為斯德哥爾摩獲得歐盟委員會授予的「2010年歐洲綠色之都」稱號做出了貢獻。

從奧運村到生態明星:哈馬比生態城圖片來源: Johan Töpel/Image Bank Sweden

堪稱楷模的生態明星

在最近於柏林召開的「綠色大轉型」國際會議上,瑪蕾納•卡爾松(Malena Karlsson)向各國與會者介紹了哈馬比模式。卡爾松在「斯德哥爾摩玻璃屋」工作,這棟大樓裡有關於哈馬比城區的介紹。據卡爾松說,哈馬比的成功,關鍵在於建設一開始就把生態措施納入到項目之中。

卡爾松說:「我們光在樓房建築上就實現了環保目標的75%。」即便居民們原來並沒有生態意識,但是,他們一搬到哈馬比自然也就有了。

哈馬比生態城圖片來源: CC/La Citta Vita

卡爾松介紹說:「每棟房子裡都有一個垃圾回收室。」每戶人家有一個垃圾入口,與地下的管道相連,垃圾被吸收到一個中心垃圾站。殘剩的食物被加工成沼氣,用作公共汽車的燃料。整個垃圾處理系統的炭排量很小,被燃燒的垃圾又可以為房子供暖,而太陽能系統也可以為燒熱水提供一半的能源。

哈馬比的設計者們也考慮到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開闢自然公園和靠近水域對他們來說同樣重要。卡爾松說:「我們考慮的是一套整體方案,不只是注意減排二氧化碳。這裡有綠地,自然也就有了生物的多樣性。」

哈馬比住宅區的垃圾分類圖片來源: Envac/Image Bank Sweden

據卡爾松介紹,這套垃圾處理系統還適合在不同時間收集不同的垃圾。這樣,同時運送垃圾的車輛也就少了,從而減少發生事故的隱患。此外,該市所有的廁所也都安上了節水閥。

生態城:一個有爭議的模式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對建生態城帶來的變化持積極態度。兩年前,英國就有人提出過抗議。人們擔心:大片的土地會成為生態城的犧牲品,自然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非但不能得到保護,反而會受到危害,鄉村風光也會被改變。

無論如何,據聯合國人居署估計,到2050年全世界將有53億人生活在城市,這相當於世界人口的70%。

慕尼黑的軌道交通圖片來源: CC/digital cat

一些城市計劃防患於未然,比如慕尼黑,到2025年該市要成為綠色城市,大部分能源將採用可再生能源。為促進公共交通,該市還劃定了只有達到一定廢氣排放標準的汽車才能通行的環保區域。

對於20世紀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來說,哈馬比是個例外。由於化石能源的垂手可得,於是就出現了典型的美國式郊區生活,人們出入必須依靠私家車。而在一些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地方—— 比如:埃及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以上案例說明,創新城市規劃必須得到政界和公民雙方的支持才能取得長期成功。卡爾松說:「哈馬比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們實行了整體的規劃。」今年十月,斯德哥爾摩將再次展示其環保成就。那時斯德哥爾摩將作為東道主主辦「建設可持續性」會議。

作者:Mark Notaras
責編:當遠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